——皇帝长得还算可以,人模人样的。
但赵匡胤不敢多看,不是什么“畏惧天威”,毕竟他自己就是皇帝,他是怕多看一眼就忍不住动手打人——不知道为什么,他看到这皇帝的脸就有股想冲上去揍人的冲动。
一番谈话下来,全是没营养的内容,赵匡胤昏昏欲睡,干脆接过话语权,陈述起了早就准备好的抗金方案,又不动声色地透露了一下自己的军事才能,之后就美美等着听皇帝给他择定的封赏了。
——但、但。
但皇帝什么反应都没有!!
直到被内侍笑着送出门,赵匡胤人都还是有点茫然的,片刻后,他回过神来,不可置信地回望了皇帝所在内殿的大门。
他,就这么说了一通废话、屁话,就“送客”了?
封赏呢?之后的安排呢?
……什么也没有?
赵匡胤抿了抿嘴,把到了嘴边的脏话咽下去,沉着脸色转身离去。
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待在住处,期间没有收到任何出兵的命令,似乎朝廷上下都把他这么个人给忘记了。
赵匡胤这下彻底是有种走投无路的感觉了。
这大华朝廷,对武将的严苛程度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离谱。
他不由地想:大宋的未来,武将也会面临这样的境地吗?连国难当前都无法挺身而出、报国无门……应该不至于吧?
闲待了好一阵子,新的任命书才终于下来——朝廷要求他去剿匪。
不是出兵攻打金人,而是剿匪。
好吧,剿匪就剿匪。
总之是能出兵,能动弹动弹了,比一直待家里要强。赵大同志自我安慰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他岳家军的足迹遍布了湖南湖北江西,剿除匪患无数。且因为赵匡胤仁善,基本只杀贼首,对俘虏还算不错,更有许多流民以及小山匪自愿来投,岳家军一时空前壮大了起来。
但赵匡胤是什么人?
他知道这样的壮大速度可能会引起朝廷的不满,于是很主动就将一部分人放归、明面上告诉朝廷招安之后放他们回家了,实则是留下一部分自己的心腹做首领,将这些人分散到了各地,并命他们暗中北上,一路剿匪或抗金,壮大自己。这也不是为了什么叛变而未雨绸缪,纯粹是担心皇帝猜忌,但又舍不得这么丢掉这块肉,于是只好采取了迂回的办法。
果不其然,对于赵匡胤这么识情识趣,皇帝和朝中的一部分大臣们都很欣慰。为此,赵匡胤的“儿子”岳云还得了赏,自己也得了“精忠报国”的赐字。
对此,赵匡胤自是隆重谢恩,但转身就把那什么赐字给丢到了一边,不屑一顾。
后来,金人再次南侵,赵匡胤终于如愿带兵北上,在大华军队这种烂到要死的平均水平衬托下,他的队伍简直如天神降临——一路辗转,赵匡胤一边为朝廷收复失地、屡建军功,一边暗中培养着自己的兵,把战利品分出一部分给到分散到各地的其他队伍。
他打得正开心,没想到后方突然传来消息,说皇帝和金人议和了。
赵匡胤:?
你好?
议和?
你有事吗?
心中不解不愿,但奈何他是朝廷的将领,赵匡胤把满肚子的不情愿和脏话都吞回去,又恼又气地收了兵。
所幸这次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太久,金国那边很快就内乱了,然后再次对大华展开了攻击。
皇帝惊慌,又一次把出征的任务派给了赵匡胤。
这种用得着的时候就招招手勾过去,用不着了就一脚踢开多看一眼都是多的态度,搞得赵匡胤很是不爽。
他很想把诏书甩到皇帝脸上,再丢下一句“你自己去吧”,然而不能。
又一次带兵北上,赵匡胤心里的烦躁杂草一样涨了起来,这也带到了打仗风格中,他一反常态的勇猛,甚至有些时候都放弃了缜密和慎重,但愣是凭借气势打下了许多地方。
他的速度不快,路线也不固定,甚至在外人看来是属于走哪打哪杂乱无章的那种,但实际上他知道、观众也知道,他完全是根据分散各地的其他势力带来的消息去打的,专挑金人守备薄弱的城池,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和冲突,但就是小股势力小股势力地对吞,竟把金人的大部队分而化之,几乎并了六成有余。
而打下来的城池,打一个就让自己的势力留下一部分,接手当地——
于是,中原一带,很快就被赵匡胤的人掌控了个七七八八。
见时机成熟,北上联络义军们的“岳家军”也给出了信号,赵匡胤带着人马,围住了开封城。
时机成熟,看着近在咫尺的开封,赵匡胤胸中郁气才散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