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先看看他们宋朝后边是怎么做的吧。
只要别矫枉过正……
不说武将的权利能和唐中晚期一样大,能回到之前那些时候也可以,那种平衡的状态——
就都还好说。
李晓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甚至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在一统的同时,首先就是接触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把军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除了我们说的这个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还在许多方面做了许多的措施。”
“中央上,他兵变时所担任的职位、殿前都点检一职被直接废除,原本的禁军被拆成好多个部分,分归不同的小头目管理,这些将领官职的级别和地位都比较低,极大程度限制了禁军对中央的威胁;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得禁军以及朝廷其他将领有握兵的权利却没有发兵的权利、并且这些小将领会被经常调换,定期换防、定期换岗,不仅隔断军队和地方的联系,连带出兵打仗时,军队的将领也不能带自己练出来的兵,而是要去带别人练出来的兵,使得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宋前的各朝代观众们:……
啊?
等等,刚刚是不是听错什么了?
怎么好像听到说将带兵都不能带自己的兵了?
……不带自己的兵,那默契度在哪里啊,打仗的话,□□么。
好吧,好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能理解,能理解。
但是这个无发兵权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想的那个意思么?
带着军队出去打仗,不能自主选择发兵调兵还是退兵么?那怎么整,仗怎么打?
万一这个地方打不下来,想换个办法,从另外地方包抄,改变战术迂回应对、……还不能挪、不能调?
很快,李晓诗就给出了答案。
而且这个答案似乎比他们想的更离谱一点。
李晓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被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番改动。其中新增加的一个叫做枢密院,由文官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这个部门就是来管发兵权的。每次决定要打仗之前,枢密院会出一份具体的行军策划,从行军路线到排兵布阵,全部给规划好,将领需要按照枢密院给出的方案策划去进行行军,如果不按照这个来,那就是违规。”
违反朝廷给出的规则,那意味着什么?
当然是造反。
这不用说大家就已经能get到其中真意了。
各朝代的武将们:…………
面对这样离谱的内容,他们的第一反应甚至不是说脏话,而是怀疑自己真的听错了。
但天幕上,李晓诗仍然在解释这个所谓的枢密院、解释这个所谓的“以文掌武”的系统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无数观众心中都生出了些匪夷所思的感觉。
如果这都不叫矫枉过正,什么叫矫枉过正?
——连打仗都要按照朝廷给的范本去打,那还打什么?
还没到阵前呢连等到了前线要怎么排兵布阵都给出来了,敌人那么乖会按照你们的想法做么……
这做法这东西这套路好熟悉啊!!
赵括放到宋朝这时期去,岂不就成了战神了?!那不是他最喜欢的纸上谈兵式打仗么!?
赵括是生错了时代啊,平白早生了千年多!晚生他个一千多年高低也得是个大宋战神才行。
等等,赵括也姓赵,不愧是他们老赵家人啊!
赵括:……。
李晓诗小嘴还在絮絮陈列着宋太.祖上台后针对武将的一系列措施:“在地方,赵匡胤从财政权、行政权、军权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节度使们进行了管制。”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候的节度使是能自己收税的,所以安禄山就反了,所以后来唐朝就亡了嘛;而且之前收税基本上都是地方先收,收了之后把自己州县所用的留下,再把剩余的上交中央——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并设置了转运使,掌管的就是将各地税收统一转送到中央,然后再从中央拨各地所需下来给他们。”
“而且还设置文臣去各个州县单人最高长官,设置知州知县等,取代原来藩镇留下的爪牙。至于节度使们,趁他们上京面圣等机会,赵匡胤把他们的权利剥掉,换成闲职或者直接让人致仕归家——”
赵匡胤总算觉得之前的憋闷稍稍散了一些。
嗯,这些确实是他做的,也是不怕人听的,算是“阳谋”吧,他的杰作。
总算没白费这么多心思。
唐,贞观时期。
李世民摇头。
转运使……看着是只加了一道环节,但其实大大限制了地方的“财政自主”权,理论上是好的。但这个其中,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等,都不是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