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30)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唔?这里读一声,不读四声吗?好,谢谢呀!嗯?对啊,我们要学很多文言文和古诗词呢。”

“就是说前辈们写诗写文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写这么拗口呀……要求全文背诵的时候真的很痛苦的qwq”

“……”

天幕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各个位面的孙权吕蒙鲁肃都面无表情。

不是他们不想看那些稀奇的东西,不是他们觉得窗外那些流风一样飞快而过的东西不够有趣,但他们的耳朵和脑子都让他们无法忽视李晓诗掺杂在话语中那些零碎的内容。

孙权:他没听错吧?他肯定没听错。

刚刚她肯定是念标题了。

……孙权劝学?

吕蒙:。。。

……为什么被主公劝读书这种事情会被流传到千年之后啊?

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吕蒙之前是个不爱学习的了?

救命,好崩溃啊。

早年的鲁肃迷茫地望向周瑜,一脸困惑。

虽然还不知道吕蒙是谁,但孙权他知道,孙策的弟弟——也是周瑜要劝他一起投奔的那个人。

但,做个陪衬而已,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出场啊。

周瑜忍俊不禁:看来子敬日后与这位“吴下阿蒙”关系是很好的。

鲁肃欲哭无泪。

别说了,他不想知道这种以后的事啊!

李晓诗第一遍没打算直接背下来,她要先把老师要求背诵的文章都通读一遍,慢慢捋,然后挑难背的先背。

窗外的东西对她而言没什么稀奇的,所以她倒也完全不用扭头去看,只用是不是抬头看看屏幕,回应一下就好。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算你们问我为什么叫火车,我也不知道呀。不过之前不是给你们送过自行车么,我们现代的交通用具多数都是那样的了,只要有人就可以走,不需要马啊驴啊来拉的了。”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是李白的。我们学好多好多好多李白的诗,还有杜甫王维苏轼陆游啊他们的,小学就开始学了!”

被点到名字的几位都不是什么小孩儿脾气,反倒是他们身边的人比较激动一点。

李白更是还在倚着榻呼呼大睡,完全不在意天幕的出现。

李晓诗:“恩恩,等旅行回来之后我要找点我们的诗词赏析题来给大家做,就请原作者来做一做~”

一路上有说有笑,时间竟也过得不慢。

李晓诗翻书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她看着书,观众们看着窗外。

“啊,朋友——!”

车窗外的高大建筑减少,一片相对开阔,但依然隐在晨初朝阳中的地区出现。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随着列车前行,那开阔之地逐渐将本身面貌展示给了众人。

初上的旭日照耀下,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没有澎湃激昂的浪,平静和缓,却耀人夺目,开阔而包容。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还没有度过完整变声期,少女的声音清脆中夹着些尚显稚嫩的尖,但在那名为“黄河”的画卷缓缓在所有人面前铺陈开来之时,又显得那样合衬,不显丝毫违和。

李晓诗专心诵读,观众们则都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在做的事情,愣愣看着天幕上那平静温和的“母亲河”。

河水、黄河。

有多少人,是连他们生活的时代中的黄河都没见过的,更不要提这千年之后的黄河了。

看过的人也都觉得震撼。

两岸建筑林立,堤坝高筑,树影丛丛。

河上可见大桥,桥上黑影点点掠过,应当是李晓诗说过的“汽车”路过。

而河水也不似记忆中的凶险,反倒是异常的平和静、堪称温和地流着,遥遥可见弯转隐进远方灿阳的尽头,似乎流入了那遥远的天际。

这样的一条河,这样的一条河……

人民百姓可以安然过河,也不像每年都要决堤洪涝淹田冲人。

这样的一条河,少了多少危险……又能够多养活多少人?

许多人看着、看着,不知道是被那直面的刺目阳光激到、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竟无声掉起眼泪来。

这是一种隐含在华夏民族骨子里的情怀,虽然不通文墨的人不能找到很合适的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但他们知道,那些情感中一定有羡慕,和欣慰。

羡慕千年之后的人们可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欣慰千年之后的子孙不用再像他们一样,过朝不保夕的生活。

黄河再宽,放在火车的速度前也只不过是几瞬间的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