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恨有什么用?
继续养着那么多军队,在对上匈奴时也不一定能赢,倒不如放了回去,先把国家这口气给喘回来。
更何况,国家已经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了、百姓们受不了继续再打下去了,他们必须要休养生息。
还是那句话,有得必有失。
他们想要这口生机,就必须暂时放下那边的怨、忍下这边的气,全力发展自己。
李晓诗歪了歪脑袋,露出了最近几节课已经很少见的困惑表情。
她摇头:“我也不知道。”如果不是有这条提问,她甚至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对啊,把士兵都放回去了,那拿什么抵御外敌?古代和现代不同,战争是不断的,总有人会来骚扰边疆的。
李晓诗拿出了手机:“这样吧,反正这节课内容不长,我就多播一会儿好了——让我去搜搜这个问题哈,给我一点点时间。”
她打开搜索框,输入问题。
[汉朝初期拿什么抵御匈奴]
李晓诗看了一眼搜索栏跳出来的结果,返回去删除重新想问题。
这跳出来的全是汉武帝打匈奴,卫霍双壁打匈奴,不是她要的结果。
一连换了好几个搜索问题,李晓诗才在一堆的“汉武帝打匈奴”中找出了几条能解答她疑惑的结果。
当那两个字映入眼帘时,饶是李晓诗还没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也忍不住瞪大了眼。
她拧着眉毛,一条一条地看下去,又拿起笔,刷刷刷记下几个点。
天幕前的观众们都好奇地看着她。
其实汉朝的这些统治阶层以及后世的统治阶层们都是知道这档子事的,但他们知道,广大的百姓们却不了解啊,汉之前的人就更不了解了。
他们静静等着李晓诗给出答案。
终于,李晓诗再一次抬起了头,脸上的轻快已经没有了。
“……我知道了。”
她深深吸了口气:“和亲,纳贡。”
是的,和亲。
原来电视剧和小说里经常说到的和亲、赫赫有名的四大美人王昭君“出使”塞外竟然是来自这里。
她说道:“……匈奴和大汉朝纠缠了三百多年,一直到东汉时期才彻底落幕。”
刘彻脸色冷厉。
一直到东汉、这么说,也就是说,就算他把匈奴打废了,他的将冲进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也没能把匈奴问题彻底解决;他的后代,那个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汉宣帝,即便有西域都护府,匈奴问题也依旧没解决。
……匈奴。
刘彻心里蓄起了满满一池的冰水,冷意慑人。
李晓诗:“史记说,当时有臣子进言,提议皇帝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匈奴人,这样的话,我们的公主就会成为他们的阏氏,公主生的儿子也会是他们的太子,这样的话就能成为下一代单于了。”
“西汉当时采用的就是送公主或宗室女去和亲、外加每年给匈奴供奉黄金粮食和丝绸等,换来匈奴不再南下劫掠。”
秦朝人:?
什么?
…………给谁钱?嫁谁过去?嫁公主给谁?
赵构不以为然:“看到没有?朕做错了吗?亏你们还熟读史书,汉朝不也这样?”
嫌他丢人的个别大臣:……
打不过纳贡,那叫暂时退让,在这份屈辱之下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静待反击时机。
打得过还退让,这叫什么?——这叫脑子有坑,纯属有病!
“虽然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西汉给出去的钱,也远远要比打仗消耗来得少……”李晓诗的声音有些低落,“西汉初期确实不能打匈奴,因为打不起。但那些女孩子们呢?”
她们一直都知道匈奴是敌人,一直都知道双方有仇,是吃人喝血的极凶极恶之徒。
结果等她们长大,上边告诉她们,让她们去嫁给那些敌人,让她们去塞外,去迎着风沙、去牺牲自己。
是,她们的牺牲的确为大汉换来了喘气的机会。
可是凭什么啊?
凭什么她们就要牺牲?
用一个人去换一千、一万、甚至十万百万人的安宁,这交易固然划算——但成为那一个人的人,又何其无辜?
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国力丰厚,这看起来完完全全一片岁月静好。
但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岁月静好吗?
那些用纤细臂膀担起这整个仍在摇摆学步、虚弱苟命的王朝的,用自己孱弱身躯替这个仍处于幼年的王朝、迎接所有来自北地的风沙的女孩子们,又有谁记得她们?
她们难道生来就该是为了国家付出这一切的吗?
后人歌颂,歌颂统治者。
后人铭记,铭记统治者。
那这些同样在历史中扮演着必不可少角色、但若无人问起,就会完全泯然长河的牺牲者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