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张老爷子已经吃了自己的那颗低阶固本培元丹,药力先补五脏六腑,再慢慢发散到四肢百骸。
简单来说就是主次分明。
等到药效彻底发挥出来,到时候身上的病灶自然就好了。
“小...锦宝你想学治腿?”张老爷子倒是没有像是从前教学生一样训斥小姑娘好高骛远,小姑娘的这番话落在他眼里就是暖心的。
锦宝懂的东西不多,可学医的理由都是为了旁人。
行医者当心怀慈悲。这样天生细心观察的孩子也算是天生的医者。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有医德,且善学者,方成良医。
小姑娘第一回同意学医是想为旁人做出不苦涩的药,第一回上课则是看到他的伤腿想要学治腿。这样的态度对一个孩子来说已经足够认真了。
因此张老爷子没有出声打击小姑娘的积极性,他只是缓声道:“学医,要从认药草,背药方,学认脉、切脉开始。”
“如果锦宝今个单单学治腿,那需要先从学习如何看这腿是怎么伤的,以后要用什么药才能治好。”张老爷子尽可能说的简单,他也是头一回教三岁的小姑娘:“所以还是得需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学。”
至于他孙儿,那都是自小耳濡目染,对外说是三岁开始背,其实一两岁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被家里每天早上背诵的医典所影响了。
医典是张家学医最基础中的基础,相当于词典一样,只不过里面记录的是药草药性等等。
可惜了家中收藏的那些医书,大约全都毁了。
不过毁了总比被偷走好。毁了之后这世上能背下来的,也就只剩下他了。
世上的人都以为《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是张家传承的全部,但其实不是。其实这本书只是个起点。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而伤寒杂病论对外言说全书共计十六卷,内容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温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寒病、六经病证治、霍乱吐利、痉、阴阳易差后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血痹、虚劳病、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瘀血、吐衄下血、疮痈、胸痹、妇人病等。
这本书医学内容相当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并对风、寒、暑、湿、燥、热等六淫病邪详细描述。
因此所有人都认为拥有了这本书就拥有了张家的所有传承。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第330章 粗暴的掠夺
对张家人来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是的,这本书只是张家继承人学医的基础。
张家人除了背诵这本书以外,更需要学习各种医书,并且将自己此生诊治的病人,按照分析、分类,家中医者从各个角度辩证,最后再进行总结成册。
等到确定下一任家主的时候,再将自己今生诊治的所有经验,配合册子以讲学的方式教育给下一任家主。
至于为什么只传承给家主,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家中有天赋的人并不多,并不是苦学的人就算有天赋。苦学的人可以死记硬背,但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与其说是挑选继承人,不如说是挑选一个有天赋且有能力接受传承并继续书写传承的人。
每一代能出一个这样有天赋的孩子都算是老天开眼,而且并不是所有医圣后人都能吃下学医的苦。
人一直在变,并不是照葫芦画瓢的去治就能百试百灵。所以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药方会恒久不变呢?
所有人都以为最珍贵的是那本书,但对张家人来说,其实更珍贵的是祖辈教会他们学医者要有一颗敢用一生去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心,能为了忍受病痛的病人去攻克疾病的精神。
张家医圣的传承,便是这样的精神。
他们不惧疑难杂症,按照‘基础’加上毕生所学勇敢的去尝试,去攻克,最后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
所以,张家从来没有藏私。
被那群人毁掉的、他们看不上的医书,就是传承之一。
只是他们不懂。
他们像是毫无思想的野兽,习惯了粗暴的掠夺,所以浅薄到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靠强抢,但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被抢走。
有些东西,他们这辈子,下辈子都无法明白。
毕竟不会思考的野兽,如何能跟‘人’相比?
“......”
“锦宝能明白吗?”张老爷子轻声问。
“能呀。”阮似锦小奶音铿锵有力的回复道:“师父的意思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先撒种子,浇水施肥拔草,然后种子才能发芽长大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