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还花了四两银子的大价钱请了打井师傅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好在四两银子花的值,老师傅一眼就选对了位置,在厨房的下首东南角圈了一块地,带着几个徒弟就开始挖,刚挖到两丈的深度就出水了。
刘立夏喝了一口,很满意,入口甘甜清冽,是极好的水源。
他们家这口井向下挖了五丈多深,井壁、井上、四周都贴了砖,一共花费了快十两多!
除了人工贵,最主要的就是老师傅要求的糯米了。
用糯米浆,熟石灰和一些砂砾混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粘合剂。
这玩意跟水泥似的,黏上就下不来了,牢固。
刘立夏还是第一次见到活的,从来都只听说过,那些古代遗迹使用最多的不就是这个么。
除了打井,还给五间屋子都铺上了地砖,地砖是刘立夏强烈要求的。
想到之前那屋里一下大雨,屋里进了雨地上就是一层泥浆,哪哪都没地下脚,刘立夏再也不想住在地上都是泥土的房子里。
周氏跟刘大柱原本是有些不愿意的,这都建了青砖瓦房了,再下雨那水也进不来了,地上也不会再起泥浆了,再铺地砖不是浪费么不是。
刘立夏坚持,“娘,这地上铺了地砖多省事啊,又干净看起来的也清爽一些,整个屋子都明亮些,你也不用怕花钱,那我们这么多钱都花了,还在乎这点干什么?
再说了,铺地也不需要青砖,爹,你去问问有没有专门铺地的那种砖,要是没有,就让砖窑那边把那些不要的裂砖便宜卖给你,我们就用那个就好,也花不了几个钱。”
老师傅这时候说话,“这铺地的砖跟青砖不一样,价钱便宜多了,你们要是五间屋子都铺,也要不了几个钱,顶天了两贯钱。”
两贯钱,两贯钱也是钱啊。
周氏见闺女眼巴巴的神色,又看了看两个小子。
想到夏日里孩子们在屋里摔倒浑身是泥,瘪嘴要哭的场景,狠了狠心,咬牙掏钱。
铺就铺吧,花两贯钱能省多少事呢,这么多钱都花了,也不在乎多花出去两贯。
刘大柱跑到砖窑,以一贯八钱的价格拖回来四百块砖,此外还拖了两车砖窑做废的裂砖,没有一块完整的,都断了。
刘立夏夸他爹,“爹,你真厉害,买了这么多砖还给你搭了两车废砖呢,这废砖也是个宝啊,到时候等我们的井打起来了,
就在井四周铺上一圈,这样就不用担心常年累月的,井周围的地成了烂泥地了,还不用担心下雨的时候会滑倒。”
刘大柱听着甚是得意。
这个时候村里的人都已经回去了,活也干完了,只剩下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不过这地砖铺起来也快的很,两天就铺完了。
等到事情都完工,帮工的人也走了,大半个月的功夫就过去了。
第129章 没有床
大的事情做完了,剩下的一些杂七杂八方面的事情就得自家人来做了。
刘立夏麻溜的捡着地上这些剩余的砖块,打算将这些砖块都堆到菜地旁边去,到时候还可以用来搭院墙。
他们家现在没有院墙了,原先那矮矮的泥巴墙被推了,所以现在就是门户大开的样子。
住惯了这有院墙的房子,这突然之间没院墙了,刘立夏反而不习惯了,总觉得不安全是怎么回事呢?
只是这会建房子,打井花费的实在是多了,她娘现在又变回了抠门的样子,是一点也舍不得往外拿了,问的急了就让他们自己上山砍竹子,自己编一个。
刘立夏当时就惊了,“我的天,自己编一个?这么大的院子这的编到啥时候去?”
反正说什么她娘也不愿意往外掏钱了。
刘立夏叹气,想着只有等下次挣钱了才能考虑搭院墙的事。
等到一家人将里里外外的都打扫干净了,一家子才有空坐下来算算这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多少钱。
周氏就将这段时间记得账翻出来,还是从县令大人赏的那些纸里抽出来的一张,周氏就将烧过的炭拿来做笔,在上面记录了建房子的花费。
刘立夏见状,眉毛一挑,她娘还会记账呢,兴冲冲的凑过去看,看到上面的字沉默了......
这些圈圈叉叉,横横竖竖的,都是啥啊?
刘青山跟刘青河显然也不认识,刘青山指着这些鬼画符就道:“娘,你这是写的啥啊,怎么一个也不认识呢,你自己认识不?别现在给忘了吧?那你记账有什么用?”
周氏嫌他多嘴,白了他一眼,“我用的我的法子记,当然记得了,你们看,这个圈圈就代表一个一百文,这个横呢就是一千文,这个竖就是十两了......”
刘立夏瞧着这方法,感觉还挺不错的,“娘,你这记账法子还不错啊,简洁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