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吵了,说了一路,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多话要说。
直到要到城门口了,几人才停了话头。
周氏突然想起来一事,问道:“大嫂,你们知道价钱不,野菌打算卖多少钱一斤啊?”
“嗨,知道,大妞都告诉我们了,说的可仔细了,就是那二十文一斤的伞把菇太不好找了,翻遍了一片山也找不到一朵,要不然多找几斤伞把菇,这不就发财了么。”
周氏点点头,不再说什么,知道价钱就好,就不会随便乱定价了。
李氏想起昨天那不愉快的经历,不放心的叮嘱道:“嫂子们,这野菌的价都是定好了的,不可随便降价啊,要是随便降价,以后就再也卖不了那么高的价钱了,多亏的慌啊。”
几人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不会随便降价。
几人背着背篓一路去了集市。
周氏越走越沉默,集市上卖野菌的人又多了,比昨天还多了两人,这会还早呢,集市上的小摊贩都还没有来完,后面还不知道有几个。
刘大柱倒没有说什么,闺女不是都说了好几次了吗,对于这种现象,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反观一旁的李氏,面色有些沉重,这么多人,这还怎么挣钱啊?
跟在后面的胖婶几个看到这场景却开心起来,原来这生意不是他们几个独有的啊?
这集市上这么多人卖呢,这还怕什么啊,心里最后那点别扭也消失了,开心的不得了,这能挣一文钱是一文钱。
一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前面的看着一个个的都沉着脸,后面的一个个笑开了花。
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吵架了,前面的没干过呢。
人一多,买卖是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影响,刘大柱跟周氏还好,毕竟还有这么多老顾客,反正价都是一样的,但就算是这样,带来的几框野菌也在午后才卖完,比往常都晚。
隔壁的李氏两口子就更惨了,两背篓野菌到了午后还没有卖完,最后剩了点实在没人买,一文钱一斤处理了。
胖婶几个背的少,但也差不多都是这个时候卖完。
卖完还挺高兴,觉得这野菌买卖是真好做啊,瞧瞧这就卖完了,一背篓呢,哎呀,今天赚了不少了,发财了发财了。
李氏默默的叹了一口气,“这买卖真是越来越难做了。”
周氏笑道:“你这才哪到哪啊,才卖了几天,我都没说什么呢,这以后啊,人会越来越多的,你就等着看吧。”
李氏瞪眼,"后面还有人来啊?怎么这么多人?"
刘老田:“就兴准你来卖野菌啊,这山又不是你一家的,你还能拦得了别人不成。”
刘大柱笑着道:“好了,你们也别不开心了,这野菌的买卖本来也做不了多久,再过不久稻谷就要收了。
那个时候哪还有空闲来卖野菌啊,等到秋收过后,这天也冷了,到时候山上有没有野菌还不知道呢。”
周氏点头,“是啊,这本来就是无本的买卖,卖多卖少都是赚了的。”
两人一想,也是,心里好受了点。
接下来的十来天,刘立夏就在家带着弟弟们放牛找菌,时刻看着自家的稻谷要收了没。
周氏和刘大柱下午回来还会跟着孩子们一起上山在山上找一会伞把菇跟鸡油菌。
也是街上的松树菌跟蜂窝菌太多了,人一多卖不出去就降价卖,一来二去的就越降越低,后来见没有什么钱赚,卖野菌的摊贩到一天比一天少了起来,等到后来摊贩稳定了,这价格也稳定了。
上等的三文钱一斤,中等的两文钱,下等的才一文钱!
一文钱一斤,别说刘大柱跟周氏了,就是刘青山跟刘青河都看不上眼,这也太少了。
于是一家人开始执着于找鸡油菌跟伞把菇,这两样的价格还没掉,或许是味道太好,也可能是实在不好找,集市上就没有人降过价。
得益于去年找伞把菇跟鸡油菌找的有点多,家里人都清楚了两种菌的习性,是一找一个准,每天都有收获。
第112章 开镰了
羡煞了众人。
李氏就道:“也不知道你们这眼睛是怎么长的,是不是比别人多生了两只,怎么就这么会找呢,每天还能找着这么多,为什么我们就找不着,顶多能找着几斤鸡油菌。”
周氏翻白眼:“那忘了你们家前天找了二十几斤伞把菇的事了?”
“那才多少啊?跟你们这能比?”
一家人起早贪黑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就这短短的十来天功夫,家里靠着野菌生意一共挣了有差不多三贯钱,当然这还是因为大家会找伞把菇的缘故。
等到后来山上的伞把菇实在难找了,水稻也差不多到了灌浆后期,周氏跟刘大柱就停了手上的野菌买卖,专心的在家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