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重光(我在大明做卷王)(134)

作者:竹下寺中一老翁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朱厚炜看着他容色愣了愣,方答道:“那对不住,我打扰你正事了。若是不很急,简单用些再去,免得空腹伤身。”

即使做了皇帝,朱厚炜仿佛仍是那个偶尔呆里呆气的老妈子,崔骥征忍不住笑出来,开始为二人布菜,“我的万岁爷诶,您是天下之主,再大的事儿能大得过您去么?”

朱厚炜被那句“我的万岁爷”搅得心中一荡,但仍是较真道:“唐太宗有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不论是国事民事,哪一件不比我的事要紧些?故而若你真的有事或是想回家歇歇,用几口便去,你我之间不必客气。”

他一本正经地让人发笑,崔骥征心中大逆不道地觉得朱厚照实在是死得好,再看眼前的锅子里尽是素菜,迟疑道:“我记得你幼时素喜牛乳,如今不能食肉,好歹还是进些牛乳罢……”

朱厚炜摇了摇头,“到底是亲兄长,不说这个。今日我找你,其实有些事想问问你,不瞒你说,这个皇帝该如何当,我心里毫无把握。”

“我不过一介武夫,哪里能当谋臣用?”崔骥征挑眉,“靳、孙二位长史都从衡州来了,陛下倚重的王伯安也在京师……”

“可他们都不是你啊。”朱厚炜脱口而出。

也对,锦衣卫是皇帝的爪牙,相对与朝局无涉,崔骥征想了想,缓缓道:“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如今陛下麾下人才济济,如今应是在想如何排兵布阵。”

朱厚炜为他夹了一块素烧鹅,“先前我已和靳、孙二位先生谈过,靳长史年事已高,似乎对入阁并无太大兴趣,我想着给他授一个太师或太傅的虚衔,时不时入宫教导我、规劝我,陪我说说话。孙长史仍是盛年,性情耿介中直,兴许处理政事上不如其他阁臣,但内阁里有个这般的人,对吏治和朝堂风气大有裨益。”

“陛下考虑得很周到了,为何还要问我?”崔骥征眼珠一转,“哦,我明白了,恐怕是还未想到如何安置王德华与王伯安。”

朱厚炜一愣,“王琼?他怎么了?”

“陛下久在藩地怕是不知,王琼虽有大才,但为人喜攀附权贵,他有今日多借钱宁、江彬等人之势。此外,他嫉贤妒能,曾构陷云南巡抚彭泽、甘肃巡抚范镛至下狱。”

朱厚炜只知他曾保举王守仁,也善于用兵,这些倒是第一次听闻。

“此外,他与杨廷和素来不睦、相互攻讦,杨廷和虽为首辅,但因王琼常能拿到先帝诏书,不经过内阁,所以不少事也都无能为力。先帝去后江彬事败,杨阁老正准备收拾王琼,两人近来已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

朱厚炜立刻想到王琼曾引荐过王守仁,不由得思索如何将王守仁从此时的党争中脱出来,就听崔骥征悠悠道:“王伯安的父亲王华病重,我大明以孝治天下,儿子既是功臣,则应当恩推其父,以彰显天子圣德。”

“好!”朱厚炜大喜,“既能让他尽孝道、不留遗憾,又能让他暂时远离朝堂是非。对了,先前我不是在通州便是在撷芳殿,之前大封平宁藩功臣,到底是怎么封的?”

“听闻内阁拟好了诏书,就等着殿下用印了。”崔骥征舀了一碗汤,“说是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拜南京兵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

“那倒是不错,回头再让他们加一条,南京那边不急着上任,若他父亲长寿,先回去侍奉其父,待他父亲驾鹤西去,丁忧之后再酌情补缺。”

“方才我还没说完呢,”崔骥征似笑非笑,“这个新建伯啊,不予铁券,不给岁禄。”

历史上王阳明这个新建伯可谓一波三折,一开始是被杨廷和忌惮,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待嘉靖七年王阳明告老回乡,奸佞桂萼联合诸臣,说王阳明擅自离任外加诋毁朱圣,剥夺了他的爵位,王阳明死后包括谥号在内的恤典一概皆无。一直到将近四十年后明穆宗继位才赐还其爵,不料又碰上长达数十年的王家争爵案,一直到崇祯年间才尘埃落定,末代新建伯王先通袭爵四年后,被闯王李自成斩首祭旗。

朱厚炜不知自己又即将改变历史的走向,只是觉得不该让这样的圣人沦于朝廷的倾轧,便当场取了纸笔,拟了个赐铁券岁禄的草诏,想了想,又手书了一幅手轴——“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崔骥征正好也用完了,随手便想接过,“我带出去。”

朱厚炜谈兴正浓,哪里肯让,便道:“让丘聚去宣旨吧,你我难得一见,正好今日同榻而眠。”

第七章

“让丘聚去宣旨吧,你我难得一见,正好今日同榻而眠。”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