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你也不缺阿哥了。不论是保清、保成,还是胤祉、胤禛,都是能成大器的孩子。小六作为年纪小的弟弟,上头还有胤禛这个既聪明又用功的亲哥哥,他就是惫懒些,也无妨。总是有你和他额娘,还有当哥哥们的照看着。”
“哀家曾经,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晚辈们都是优秀的,出类拔萃,胜过同辈无数。现在哀家年纪大了,不知道是人老了,还是经历的多了,只觉得子孙晚辈们,能平平安安的健康一生,才是最好的。”太皇太后拉着康熙的手,说的语重心长。
前些年,后宫的嫔妃们,怀上了孩子,生不生的下来,是两说。生下来了,能不能好好长大,又是两说。
也就这两年,后宫里的新生儿们,都稳稳的站住了。
可是,太皇太后一想起那几年,动不动就听到某某庶妃流产,某某阿哥、格格夭折。她还是心里难受的很。
康熙和太皇太后想到一处去了。
他脑海里也浮现出,前些年后宫嫔妃屡屡流产,和养不大孩子的悲伤画面。
那些记忆,于他是锥心之痛。
“朕给小六的启蒙任务,削减一点点吧。”康熙道。
太皇太后没想到,自己说了这么多,只劝得康熙一句,削减一点点。
只是一点点,甚至连一半都不是。
太皇太后道:“皇帝,你就铁了心的,让小六这么早正式启蒙?胤禛念书的时间,已经比你定的阿哥入学时间要早。”
这才是太皇太后劝说的真正顾虑吧。
一个胤禛已经足够优秀,再加一个同样优秀的同胞兄弟,且年岁相差不大。等到入朝当差的时候,嫡亲的兄弟俩儿,能互相信任,互相帮忙,是天然紧密的联盟。
到时,会给太子带来多大的威胁。
而且,这兄弟俩儿可是贵妃之子,出身不比太子差多少。
在皇子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尊贵身份。
“皇帝,你实话告诉哀家,你没有立德贵妃为后的想法。”太皇太后说是询问,话里确实让康熙否认的意思。
康熙淡笑着耐心道:“皇玛嬷,朕暂时没有立后的想法。后宫有两个贵妃主理宫务,三妃协理,无须中宫皇后统御妃嫔。前朝,朕也不想再有一个势大的后族。”
太皇太后觉得康熙这话,有点儿不对劲。
但是,让她说哪里不对劲,一时又说不上来。
太皇太后皱皱眉头,不论如何,至少康熙向她明确保证了,德贵妃暂时当不了皇后。
太皇太后喝了一口茶,缓了缓思绪后,终于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暂时。好一个暂时啊。
不想要势大的后族。给乌雅氏再发展个三十年,也势大不了。
能成为朝廷之栋梁,帝王肱骨之臣的人才,哪里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至少在康熙朝,乌雅氏一族再被抬举,也无法成为如佟佳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这三大后族那般。
“皇玛嬷,皇后与朕少年夫妻,陪朕走过艰难风雨之路,保成是她给朕留下的孩子,且继承了她的聪慧。朕无论如何,不会让保成立于危难之境。朕对德贵妃和胤禛、小六,也确实偏疼偏爱。因此,更加不会把他们立成被竖起来的靶子。”
“您要对朕养出来的孩子,有信心。他们有广阔的心胸,容人的气量,和为大清而贡献的责任感。”康熙自信且坚定的说道。
太皇太后道:“哀家说不过你。你是皇帝,是皇子们的汗阿玛。你的决定,就是最后不会更改的决定。”
“哀家没你想的那么冷心冷情。胤禛和小六,也是哀家的重孙孙,是你的嫡亲儿子。哀家纵然对他们,不如对保成那样看成眼珠子般看重护着,也是疼爱不浅。”太皇太后道。
康熙麻利的道歉:“是朕说错了话。皇玛嬷最疼这些孩子们了。您逢年过节,给他们的赏赐,比朕给的都多。孩子们也非常亲近您和皇额娘。”
“储秀宫的小赫舍里氏,你打算如何安排她。她已入宫两年多了。前些天,太后赏去储秀宫的教养嬷嬷,来慈宁宫禀告,小赫舍里氏天癸水至,按例可以侍寝了。”太皇太后道。
康熙回想起赫舍里二格格的豆芽菜模样,直摇头拒绝。
“皇玛嬷,她还未及笄,不着急上绿头牌。朕后宫里又不是没有嫔妃。再过个几年吧。”康熙道。
太皇太后对此不强求,就如康熙所说,后宫又不是没有嫔妃。
即便是康熙腻了现在后宫里的嫔妃,还有三年一度的大选,一年一度小选。紫禁城永远不缺,能让皇帝看得上眼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