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的时候,明成礼为了和他加深感情甚至会单独陪着他下棋,还教他南方的风俗和规矩。
明成礼一边喝着茶一边道:“府上有几个孩子比你年长一些,都是大哥家的孩子,你到时候便会跟着他们一起习武读书。
不过,他们自小被老太太宠坏了,脾气有些不好,你若受了委屈,不用理他们就是了。”
平云初听了却一脸天真的道:“那我要是让他们受了委屈可怎么办?”
明成礼闻言哈哈大笑道:“那就是你的本事了。”
平云初闻言却心中一叹,他心想:“到底不是亲生的,要是自己亲爹,早给他拎着找上门去了。”
平云初看着明成礼笑了笑,两人继续下起棋来。
元和二年秋。
这一年平云初十岁,明家幺子不顾家中反对,娶了带着儿子的平秋雁。
这一年,赵嵩十五岁,驻守延边城。首次带着骑兵上了战场,势如破竹的连下两城,直接收复了雁北雁南。
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延边北地,更是震惊了朝野上下。
太子一党议论纷纷,不知道三皇子赵嵩什么时候去了北方。
而皇帝陛下却抚着胡须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大朝会上,这是皇帝陛下唯一上朝的时候,但即使是这样,也是太后垂帘。
大臣们纷纷斥责三皇子越级插足军事,不顾贵体以身犯险。
皇帝陛下闻言气怒,而皇太后却一语不发。
散朝后,看着雪片般要求召回三皇子的奏疏。
皇帝气的一甩袖子,将这些奏疏全扫到了地上。
总管太监见皇帝气怒,不由劝道:“陛下当心龙体啊,三殿下当初还言及陛下福泽延绵呢。”
皇帝闻言笑道:“你说的对,将这些折子都收起来,全都送到皇太后寝宫去。
让她老人家看看清楚,这些大臣每天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我儿如此能耐,得到的却都是斥责。”
总管太监见皇帝越说越激动,心中也很为三殿下不值。
他赶紧收拾了奏折,让下面的大人捧着送到了乾宁宫。
而乾宁宫里,皇太后也不满的看着这些大臣们道:“嵩儿要是回来了,那太子可能顶上?”
太子闻言一愣,他不由看向一旁的太傅。
太傅见了立即出声道:“太后娘娘,太子金尊玉贵之躯,怎可以身犯险。”
太后闻言却冷哼一声,精锐的凤眼扫过太子后,道:“既如此,那便如了你们的愿。”
太后说完,便朗声道:“来啊,传哀家旨意,三皇子赵嵩领兵有功,封延平郡王,即刻回京。”
“皇祖母!”太子听了控制不住惊呼出声。
连下首的大臣们闻言都惊讶的看向皇太后。
皇太后却挥了挥手道:“太子留下。”
大臣们闻言一鞠躬后纷纷退出了乾宁宫。
乾宁宫的大殿里,臣子们一散,便显得空旷而冷寂。
太子抬着头,看着皇太后一步一步的走到他身边,不由畏惧的低下头来。
皇太后抬起太子的下巴,一字一句的道:“承治,你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是哀家的第一个孙儿。
你从小文成武德,哀家对你寄予了厚望。但是,要想坐稳这张椅子,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
如今嵩儿正是年少冲动的时候,你若有本事收服他为你所用那便最好,你若没本事...哼哼...”
太子闻言浑身一颤,不敢猜测太后的真实意思。
第6章 沈氏兄弟
太子一出乾宁宫,就见太傅正在远处等着他。
太傅问了祖孙俩的对话后,一双利眼不由耵着太子道:“若真如此,太子当如何?”
太子看着逼近的太傅,不由侧了侧身道:“难道竟连太傅都不信孤的能力吗?”
太傅却道:“下官自是相信太子的,但若不能,则成王败寇,何况你是太子,就更加没有退路了。”
太子闻言不由看向对方,只见太傅在脖子上比了个手势道:“若不能为我所用,那便杀无赦!”
太子闻言一惊,他下意识的看向周遭,见两人已经离乾宁宫很远了,他才轻轻的点了点头。
而此时,已经是延平郡王的赵嵩,正坐在回京的马车上,研究着平云初给他的剑谱。
大半年过去,这本剑谱他几乎倒背如流,但每每翻阅又有新的意境。
这时,阿右进来道:“公子,天色已晚,城门已关,阿左已经找到了就近的农家借宿,还请公子移步。”
赵嵩闻言只是点了点头,直到将面前的书页看完后,他才起身让阿右收拾了桌面。
三人回京,不像出来的时候快马加鞭,而是慢吞吞的坐着马车,一路轻车简行。
此时已值隆冬,赵嵩一掀衣袍,披上大氅便出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