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嵩道:“儿臣并没有否定他的意思,儿臣是想亲自去北疆主持事宜。”
皇帝闻言一拍御案,怒道:“胡闹!身为太子怎可胡来?”
朝臣们也道:“太子为储君,君子不立危墙的道理太子应该明白。”
在太子坚持的情况下,连程老将军都出来请战了。
皇帝看着年迈的老将军,自然没同意。
他看着满朝文武,耗费近十年,能担当大任的却不过一个平云初,偏偏如今太子对他又存了偏见。
一声退朝后,皇帝将赵嵩召到御书房,问道:“你既不再与他纠葛,何必拦他青云之路。”
赵嵩却道:“就是因为他轻慢于我,忽视我的感情,如今儿臣身为太子,怎会给他权给他势。而且,儿臣对北疆也很熟悉,请父皇信我。”
皇帝:“....”
皇帝动了动唇,一时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凭心而论,要是有人敢这样对他,他说不定早就将人斩了。
皇帝叹息一声,道:“那他岂不是要恨死你,他这样的人,你若不用,岂不是浪费了朝廷的栽培。”
赵嵩道:“父皇不必忧心,儿臣自有安排。”
皇帝见他有想法,也就不再多说,转而又谈起北疆形式来。
赵嵩想去北疆的想法自然不是随意说说,那是他的噩梦,他必将越过这道侃。
而且如果他同意云初担任北疆都督,朝臣们自然不会容他再涉险,而能摧毁前梁,让黄老将军如此忌惮的地方他自然不敢轻忽。他不想让他独自冒险。
这些想法他憋在心里没有说。
他对皇帝说的自然是暗探们送来的奏报。
赵嵩道:“北契恢复后,定会蠢蠢欲动,而与他们有勾结的倭国,南洋,定不甘心因为一场灾祸便毁了他们的结盟。”
皇帝道:“你的意思是他们还会南下?什么时候?”
赵嵩道:“狗急跳墙的时候。”
和皇帝谈完话,赵嵩便回了东宫。
不同于前太子府中人事闲散,赵嵩的东宫建制被塞了许多新人进来。
比如,兵部尚书的儿子燕行礼,户部侍郎家的儿子严回,成毅,宋源,甚至连萧行策都来了。
除了萧行策,其余人都是讲武堂里出来的。
这些人有身家背景,自然是能留京做京官的,但因为太子拦了平云初北疆督军的职位,而皇帝似乎也默许了他的意思,朝臣们便都蠢蠢欲动起来。
万一他们的孩子跟在太子身边做的好,北疆督军的职位说不定也能轮到他们。
再不济,能跟在赵嵩身边历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云初现在对这些人还剩点印象,但不熟。
而在这些人眼里,平云初才是最奇怪的存在,一般他这样平民出身,又得了大家认可的早就打入他们的圈子玩在一起了。
但在他们印象中,平云初从来不跟他们玩,反而是跟草根出来的人更亲近些。
但后面听说他与太子走的近,心中又不免觉得平云初看不上他们。
因此,几人见面只是不咸不淡的点了点头,算是招呼了。
几人走后,萧行策看着他道:“没想到咱们还能在东宫碰面。”
平云初笑笑,客气道:“小侯爷怎么来了这,御林军待着不舒服吗?”
萧行策见他笑,便放松的坐下道:“待着是舒服,但这么多年了都是陛下在照顾我,我也想上阵杀敌不是,我本想直接去北疆的,是陛下让我来东宫,东宫会有动作吗?”
平云初摇摇头,只是笑道:“陛下确实待你不错。”
萧行策听了这话,不由放下了心,这时,阿左来寻云初,道是太子殿下找,萧行策听了便识趣的离开了。
云初跟着阿左到主殿,见赵嵩还在批阅文书,便安静的候在一旁。
赵嵩见了他,掀了掀眼皮道:“孤还有一会儿,你随意。”
云初点点头,他看了眼满殿的书架和满桌的文书,却只一动不动的候在一旁,赵嵩若不是偶尔抬眼能看到他,还以为殿中又只他一人呢。
等赵嵩放下笔后,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赵嵩活动了下手腕,随即道:“听说了吧,孤拦了你北疆都督的职权。”
云初点点头,便听赵嵩又道:“可有怨孤?”
“没有。”云初说完反而问道:“殿下要属下来东宫做什么?”
云初是讲武堂教习,若要调出讲武堂,必定是要有职权的。
“军机处暗部统领,兼狼军监察,目前那支狼军的机动性孤不想破坏,监察处那边的监察权便放给你,如何?”
赵嵩这是放了权,云初笑了笑,道:“谢殿下信任。”
赵嵩看了他一眼,随即道:“不想笑就别笑,难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