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云初一个人的心愿,这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他的一声‘知道了’自然不是说说而已。
两人自从那日分开后,赵嵩第一时间回了军机处调阅暗处的档案,发现云初在第一次撤职出京后便被编入暗处。
暗处的探子除非死,否则永远不许脱离军机处的掌控,那时候他才多大,就要和一群亡命之徒为伍。
赵嵩看着这些机密档案,不由心中发疼。
他想,怪不得他总是绷着一根弦,怪不得他总是一次次的想要推开他。
而面对那样的权力时,他都能说放下就放下,因为他知道,那些都是随时能收回的。
而身处这样尴尬又见不得光的位置,那些被他口不择言说成累赘的家人,何尝不是他的软肋呢。
但他同样记得,云初千里奔袭为他治伤,为他出谋划策退敌,给他献上那么多珍贵的礼物。
他知道他有多吝啬,或许会有人说,这都是他为人臣子应该做的。
但只要想想,云初能同样对另一个人如此付出,他就恨不得立时斩了对方,让那个可能出现的人永远消失在这个世上。
他合上那一封封密报,心里是酸涩的,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只要对方想,他随时都能离开,想到这里,他恨不得将人锁起来,关在只有他知道的地方。
他被这样的想法一惊,同时,赵嵩从未如此清晰的认识到,即使自己多么受皇帝的宠爱,他仍然没有保护喜欢的人的能力。
赵嵩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有着从未有过的狠绝。
第98章 册封太子
大朝会上,就像平云初预计的那样,自从太子府出事,赵嵩的地位便水涨船高。
中枢阁臣们由刘相刘宏泰,御史何田光出头双双推举赵嵩为太子。
没办法,刘相虽是原太子的岳家,但为求自保,他只能选择支持赵嵩,而何田光一直是支持赵嵩的。
军机大臣里又有南帅戚丹程和他外祖程老将军的支持,其他人的声音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不得不说,赵嵩是大启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文臣武将支持的太子。
众望所归,赵嵩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接过了太子金印,从此入主东宫。
而他当上太子没多久,便召开了军机会议,皇帝坐上首,列席者有军机处和中枢大臣,针对北进一事,赵嵩提出了主战的想法。
中枢官员道:“如今两国正是通商之时,殿下今日提出北进事宜,是否不利两国和平共处。”
赵嵩道:“北契蛮夷向来视我大启为囊中物,另,又有倭国南疆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孤今日所计只是居安思危,若真等他撕毁协约时再做准备,各位大人或许能守一时安逸,但边疆的百姓等不了。”
他说完便将自己的折子上呈皇帝,道:“儿臣知道大启恢复生机不易,但边防重策和天灾防御亦不可小视。
父皇,儿臣所递奏疏,乃是对比当年南方与北方遭遇天灾战乱时的应对事宜,虽有地域差异,但也应对此完善国法,保护民生得已运转。”
皇帝闻言看着奏疏不时点头,随即他将奏疏递给下首的刘相,只见上面不仅要加大军防,还要重修水利,修桥铺路,疏通南北渠道事宜更是一一列举。
刘相看完后摸了摸胡子心道,还以为赵嵩荣升太子会提出什么有新意的国策呢,原来不过如此。
他将奏疏递给别的大臣后道:“殿下,这些事宜看似都是利国利民的良策,但都是极耗民生与银钱的事。而且百姓们刚历劫难没多久,这些劳役若颁布下去,可能会适得其反。”
正是因为工程巨大又废银子,这样的举措看似利国利民,但没人愿意承办。
赵嵩听了没有反驳,反而拱手受教道:“刘相所言极是,只是孤即为储君,自然也想做些实事,今日诸位大人共聚一堂,又有父皇从旁指点,孤所列事宜若有不当,还请大人们指出。”
赵嵩这话说的谦虚,皇帝却笑眯眯的点着头看向大臣们道:“这些事宜看着虽多,但若按计划经年实施未必不能成行,诸位都是大启的梁柱,难得太子有心,我们便为百姓计上一计。”
皇帝话音刚落,大臣们不由苦笑,但他们也不能说太子说的不对,因此只能低头喝茶。
皇帝若像民间子弟般生活过,或像在座大臣们一样在官场或战场拼杀过,便会觉得赵嵩的胃口有些大,这些事此时说来简直天方夜谭。
但就是因为皇帝从小养尊处优,就算是国库空虚时,他也觉得拿出保存多年的墨来作画已是节俭了。
因此,他觉得赵嵩身为太子,能提出这么多建设性的提议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