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一家子在此吃苦受累的。
.
李兴安去刘家的时候,刘家人刚吃完午饭,都坐在刘老二家说着家常。
听说李家要开学堂了,刘家人都支持。
刘瓦匠马上说道,“李老爷的字写得比宋夫子的还好,学问一定也强,他当夫子在好不过。”
刘老二也说,“正好,家里的两个混小子可以去上学了,当初将他们送到宋夫子家去过一段时间,但那里太远了,俩小子勉强去了一年就不去了,这回学堂办在咱村附近,路程近,叫他们天天听学去。”
刘老大笑着道,“我家外孙将来也去。”
刘老二笑了起来,“大哥,你家外孙还在大妞肚子里呢,明年春天才出生。”
刘老大笑道,“我预定座位不行吗?”
“行行行,给你曾外孙也预定着。”刘老二大笑。
说得两兄弟一起笑起来。
刘瓦匠说道,“李三郎啊,这房子盖什么材料的?”
当初李家刚刚来这儿的时候,穷得住山洞,一文钱也没有。
他们砍了山上的竹子,和上泥巴盖的是竹子泥墙房。
如今的李家可比当初强多了,县令这个远亲都来认亲了,李家三姑娘还会医术,给人瞧病赚了不少诊金,又娶了有钱的柴家姑娘。
别说盖一间砖房学堂,就是盖一座全砖房的宅子也是盖得起的。
李兴安说道,“盖砖房吧,结实耐用。”他跑了几次县城,跟着县令赚了些外快,在县城的铺子装修时用去了一些,如今手里头还剩十来两银子,光用他的钱不动用家里的存钱,也是足够盖一间砖房的。
几兄妹一起赚钱,家里已经存了一百来两。
再过上些日子,就能将欠穆元修的三百两银子还掉了。
所以,能不动家里的钱,就不动用吧。
刘瓦匠说道,“盖砖房的话,如果有现成的砖块,倒是不慢,一间房五天之内就盖好了。就怕没有现砖,这得到砖窑那儿问问看。”
村里都穷,只有家里十分富裕的人家才盖砖房,村里的人不是木屋便是竹子屋,更多的是黄泥墙屋子。
一块砖头要一文钱,加上工钱和其他材料费,盖个三间房最少是十两出头。
也因此,砖窑的人不会做很多砖库存。
刘老大主动说他去打听。
刘老二说他有去年砍下的几棵树,可做屋梁。
打听好结果,李兴安便回了家,跟父母说了情况。
只需要几天就盖好房子,庐陵王放心下来。等房子盖好,他就不用辛苦奔波去清水河村了。
.
再说李兴茂和穆元修,他们在宅子左侧的空地上,用铁锹挖了小沟,划出了学堂的面积大小。
三十来个学生,三丈见方的面积就够了。
不过李玉竹去看他们划地时说,建议再扩大一些。
目前只有三十来个学生,没准以后的学生更多呢?
那时候再拆院墙再扩地皮,又要费时费力。
房子可以先不盖多,但地皮可以多整一些,做为孩子们的活动地方。
现代那世的标准操场,有羽毛球场地,有篮球场,有足球场,还有四百米标准跑道。
条件好的学校,能同时容纳几千的学生做操。
这时候的夫子只注重文字教学,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她希望他家老爹多教孩子武学方面的知识。
考不上功名,有个强健的身体回家种地或是打猎也是能谋生的。
李兴茂很赞成李玉竹的建议,他说道,“三妹说得对,孩子们不能光习文,也可以习武,比如箭术摔跤什么的。”
李玉竹笑道,“那三丈见方的地皮就不够了,再扩个三倍大吧。”
把杂草杂树铲平做操场而已,不盖房子,这事情并不难。
穆元修也同意他们的建议,他拿着铁锹,又往外延伸着挖着沟。
。
傍晚二公子李兴盛他们回来后,大家对他们说了庐陵王办学堂的事。
李兴盛瞪大双眼看着他爹,像看稀奇一样,“爹,你能胜任吗?”
庐陵王被李玉竹哄得自信心爆满,马上吹着胡子回瞪他,“怎么?你瞧不起你爹我?想当年,我还做过……,嗯哼,你堂兄的授业恩师。”
李家哥几个的堂兄,便是当今的小皇帝。
先皇驾崩后,庐陵王确实做过小皇帝的恩师,不过,教的都是皇族的规矩和帝王术之类的庙堂学。
提到他们的堂兄,李兴安嫌弃得直撇唇。
大郡主则问道,“那学生们在哪里听课?有多少学生来?咱家的地方够他们坐吗?”
她担心会占用她的屋子。
李兴茂说道,“会在宅子边上加盖两间屋子,大妹你不必担心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