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宁和白向晨垂首立在一侧,虽不见太多窘迫,可也不甚自在。
唯有陆尚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东瞅瞅西看看,转头瞧见一道他没见过又觉得不错的吃食,还去跟厨娘打听做法,好等着回家做给妻子吃。
就在场上各方局势分明之际,只听一阵兵甲摩擦声后,皇帝身边的贴身内侍抵达,高呵一声:“陛下到——”
只见场内众人快速站坐两排,一列是朝中大臣,一列是新科进士,或是按着品阶高低,或是按着恩科排名先后。
他们甚至都不需要问询和讨论,站好的速度之快,实让陆尚咋舌。
但他没有太多时间细想,很快,昭和帝在禁军的护送下走至最前,众人齐齐下拜,恭请皇帝亲临。
片刻沉默后,昭和帝叫起,简单勉励两句后,便宣布开宴。
依着往年琼林宴的流程来看,开宴后皇帝会点出几人问话,答得好的,当场赐官也不无可能。
只是今年昭和帝一开口就点了白向晨出来,最开始的都是探花,后面再问话,就只会是榜眼和状元了。
那些等着抓紧最后一次机会,或能入皇帝法眼的进士们不觉一震,丧气地垂下脑袋。
昭和帝先是问询了江南白家几位族老的近况,又考校了一番白向晨的功课,满意点头后,当场授予翰林编修一位。
这个职位不高不低,也是历代一甲的必经之路。
做得好的便是一路往上升,官至首辅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若是做的不好了,那便一辈子做个七品小官,到致仕也就是个编修了。
白向晨领旨谢恩后,恭敬退至一侧。
果然下一个被皇帝问询提点的,便是榜眼张建宁了。
这一回昭和帝没有考校功课,而是就他曾于殿试提及的西域商路做了细致问询,最后问一句:“鸿胪寺新设外事司,如今正是缺人手的时候,朕若叫你去做外事司的司事,你可愿意?”
鸿胪寺下设四司,主管皇家祭典、朝会等事宜,偶尔也会兼顾外宾来朝,四司各设司长一名,从六品官,再就是从六品副司长两名,以及七品司事若干。
但若从品阶来看,司事与翰林编修不分上下,然一个是内阁必经,一个是今年年后才成立的边缘部分,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不为过了。
一时间,底下众人竟分不清皇帝对这位榜眼事看重还是嫌弃了。
无论旁人如何作想,张建宁并无片刻迟疑,跪地领旨谢恩。
昭和帝抚掌笑道:“好!”
这探花榜眼都问过了,剩下的便只剩状元郎。
哪知昭和帝忽然咳了几声,被内侍伺候着饮了茶后,借口身体不便,提前去了后面的阁楼里休息。
没过多久,他又遣人将陆尚请去阁楼,据说是:“一甲后二都问过了,总不能落下状元郎,坏了规矩。”
但陆尚进去阁楼整整一个时辰,其间似有传出皇帝震怒的声音。
偏生等陆尚出来,他神色如常,但从表情来看,根本看不出任何异样。
谁也不知道昭和帝与陆尚说了些什么,而陆尚却是被问询的三人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授官的,便是等后面二甲三甲进士全领了外职,身为状元的他还是没有音信,看皇帝那意思,仿佛是已将他给忘掉了。
一时间,外头又是一阵流言漫天飞。
再观始终身处话题中心的陆尚,他好像全然不受外界影响,随着其余进士得以授官,也到了所有新科举子归乡探亲的日子。
冯贺和庞亮都被外放去了静安郡,虽是在两个县镇,但也不算太远。
静安郡乃鱼米之乡,已是外放官员中难得的好去处。
两人授官后自然也没忘记问陆尚的去处,然他自琼林宴出了阁楼后,对阁楼内与皇帝的交谈讳莫如深,便是他们二人问了,也未有丝毫透漏。
两人只以为当日交谈结果不好,对视一眼,皆是保持了缄默。
探亲假仅有四个月,光是从京城返回去,就要花费一个多月两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留出赴任的时间来,留给他们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多了。
恰逢陆尚也是归心似箭,前一天才说给了探亲假,第二天大早他就收拾好了一切,连着车马都备齐了,捎上冯贺庞亮两人,第一个踏上了归乡的路。
这一路多是奔波,加之陆尚着急,一般两天才会歇一晚,也就是他们身边还有官兵相护,又有驿馆可以更换马匹,才经住了这样急促的赶路。
然就算这样,等他们抵达松溪郡府城,也已是八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