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不知姜夫子知不知道回春医馆,那家医馆便是我家名下的,打五六年前就跟陆老板达成了合作,从陆老板那收了好几年药材了,只可惜我家不从商途,未能与陆老板多些合作,但内子家中是世代从商的,几代下来也算小有底蕴,若是犬子能入夫子门下,我愿促成岳家与陆老板的生意!”
郭家世代行医,名下医馆无数,而医者在大昭并不在商人之列,连着医馆也不算商税,更用不着入商籍,自然也是于科考一途无碍的。
原本郭老爷是看不上无名私塾的,先不论私塾的教书先生是个女夫子,就说这女夫子的夫家,也是个干物流生意的商人,女人,商人,二者地位本就不高,这般出身的夫子又能厉害到哪里去。
至于冯家出的案首,谁知道是不是瞎猫碰着死老鼠,赶上了!
与一众纠结的世家不同,郭老爷从头到尾都没考虑过让大儿来这里,直到无名私塾中的学生一一考上秀才,今上又改科举制度,叫商籍子弟得以上场,反观被他寄予厚望的大儿,几次不中。
这往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他儿还能考得上吗?
如此这般,郭老爷才急了,跟家中夫人商量许久,终于还是决定赌上一把,也把孩子送来无名私塾,先学上个两年三年,要是中了最好,不中也能重新换书院。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想法,郭老爷当然不能明说,而他又不好解释为何拖了四五年才想起把孩子送来,只能赶紧转移话题,继续说道大儿的好来。
“姜夫人有所不知,我儿虽不善科举,却是写了一手好字,这些年教他的西席都说,光是凭这一手字,他的试卷也能往上走一等!”说着,郭老爷拿出随身携带的卷轴来。
饶是他没有说拖延至今的隐情,姜婉宁也猜的大差不差了。
好在她并没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只要学生品行不坏,家里又出的起高额束脩,谁来都是一样,她定了定神,便起身观摩起郭家大公子的字来。
坦白讲,无名私塾里的学生中并没有天赋异禀的,院试考了七八次不中的大有人在,便是冯贺在其中,水平都能算得上是中等,且这些人年龄摆在这儿,书法如何基本都是定了的,再叫他们苦心练字也不现实,若是能来个凭书法博得阅卷官青眼的,那也不赖。
然而等姜婉宁瞧见卷轴上的字后,第一眼先是震惊,第二眼便是怀疑了。
郭老爷见她久久没有说话,心里也打起鼓来:“夫子瞧这字……是不行吗?”
姜婉宁从卷轴中抬起头来,缓缓问道:“请问郭老爷,贵公子这字是师从哪位大家呢?”
“害,犬子没有这福分,没能拜大家为师,这字是他自己临摹字帖,一日日练出来的,实不相瞒,我有一远房亲戚,经营了一家书肆,店里常常会收些贫寒学子的字帖,这便是其中一人的。”
听到这里,姜婉宁已经明白了什么。
谁知郭老爷又说:“我出了百两一幅的高价,叫这位书生只将字帖卖给我家,几年来也攒下了百十来幅,犬子靠着这些字,加上日夜勤勉,也算小有成就了,只可惜只习得其形,未得其骨。”
听完这些,姜婉宁却是沉默良久,她去前面拿了一支笔一张纸来,看了一眼卷轴上的字,提笔落字,不出片刻,便写出一副别无两样的字来,且不多不少,正正好比其多了些风骨。
郭老爷看愣了。
姜婉宁又说:“说来也巧,前些年家中窘迫,我便试图去塘镇寻些补贴家用的活计来,幸得书肆黄老板赏识,不光叫我使用好纸好墨,还愿以一两一贴的价格买我字帖,这一打眼,也写了五年了。”
郭老爷下意识地掰手指,从他拿到第一幅字帖,到最后一次,也是正好五年。
碰巧姜婉宁又道:“怪不得黄老板后来叫我只写这一种字,原来是郭公子有用,我记得还有些许其他自己的字帖,可是也在郭老爷家了?”说着,她又在空白处写了另外几种字。
郭老爷定眼一看,可不正是他最初收过的几种。
他一时不知是否要感慨缘分,嘴里说出的却是:“可我不是一直以百两的价格买的吗?碰上逢年过节,还会包一红封,少说也有三四十两,这些……可到了姜夫子手里?”
姜婉宁无奈地摇了摇头:“一直是一两一贴的,年节时倒也有赏钱,最多一年是五两,至于郭老爷说的那些,我却是不曾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