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拳打在棉花上。
不是农科专业还真是对不起啊!
热搜出现了几分喜剧氛围。
有严肃的讨论也有轻松的聊天,人们当然也谈起了舟导拍这个故事的动机,讨论得最热烈的是影视论坛。
吴歌作为彻头彻尾的舟导影迷,从影院出来之后就一直在思考。
因为是告别,所以舟导大胆地返璞归真,回到了人文故事本身了吗。
吴歌:“确实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舟导的电影不同他人的特质在哪里,现在我好像看清楚了,舟导的电影是一种古典人文精神的回归。”
“文艺低迷的现状,原来被解构得分崩离析的古典价值观在今日重现,我们看的既熟悉又陌生。”
“不能说之前的影坛没有这类型的电影,肯定还是有的,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舟导无疑是近十年来,所有这类型导演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真的敢撕破脸,真的能改变什么。”
吴歌将想法都打在了论坛上,帖子很快引起众人围观。
“但这不是教化的电影。”
郝天元出现了。
“它只是说了一个故事而已,或许碰巧又有教化的作用,但那只是附带的,不是它的动机本身。”
吴歌点头:“正如有些人喜欢赞颂自我、赞颂艺术,这世上也有人喜欢赞颂良知。”
王福道:“古典戏剧也挺有趣的,我记得看以前的戏剧,除了故事外,后面全是劝善哈哈。”
吴歌无所谓道:“善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我就喜欢善。”
王福道:“当然了,那也得故事好才行,再说了,戏剧冲突还不能太廉价,嗯……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这时,匿名用户也跳了出来,直说:“观众要求高没问题啊!我就对舟导有全网最高的标准,我觉得舟导拍的还不够好,必须再拍下一部!”
吴歌哈哈大笑:“匿名哥,你的算盘都砸我脸上了!”
匿名用户道:“那也没办法啊,全网都在说这是舟导的告别之作,说实话知道是告别作,我连分析的心情都没有了,有谁跟我一样吗?”
他这么一说,大家也没办法,心中只有惆怅。
吴歌道:“我觉得这部收尾挺好的,返璞归真,回归本心,致良知,算是舟导一贯的作品内核了。”
这时,有人跟着跳了出来,说道:“其实你们有没有发现,致良知不就是心学吗?舟导其实是隐藏的文化人吧?”
心学?
好家伙,这里面还有一层古典文化的碰撞吗?
吴歌愣了愣,仔细一想才发现这里面确实互为响应。
舟导真是文不外显啊。
网友继续道:“其实都能看得出来吧?《百岁寿诞》的主题是良知的传承。”
王福猛地点头,急道:“开头两个孩子的镜头就让我莫名一身鸡皮疙瘩了,你们能感觉到吗?这仿佛是一种……性善论的强调!”
它绝不是说性善论就是真理,而是……王福挠了挠头,忽然感觉词穷,无法形容。
不可能中的可能性?
非要从人性中寻出神性的一种执着?
承认人性仍要以神性要求人性?
王福脑袋混乱,作为阴谋论博主,他绝对坚持性恶论,正是因此,他才对那个画面印象深刻,因为……太颠覆了,仿佛硬是要跟人性做对一样。
这要换在以前,王福绝对认为这不可能,一个还没有健全思维的孩子怎么可能关心其他孩子?他关心自己都还来不及啊。
但是电影就是这么拍了。
从这个画面开始奠基了整个电影的主要戏剧性冲突。
它同时也是人类最本质的戏剧性冲突之一。
试想一想,若有高维生物当人类是故事来看,人类最基本的那些戏剧性是什么呢。
可不就是那些吗?
王福想来想去,心情多少有点复杂。
不过,《百岁寿诞》会是他放在记忆里珍藏的一部电影。用以缅怀过去,警示现在。
郝天元:“我也觉得是一场良知的接力赛。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大半辈子都在倒霉,但是我还是撑下来了,那不是因为我有多坚强,而是因为有人帮我,很多人帮我。”
吴歌点头:“找到好人很重要。做个好人也很重要。”
王福:“但是有点悲伤啊,那一代人还是有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训在的,我们现在……该说流行利己主义吗?利己也不是说不好,只是……”
有些人欲言又止,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一代有一代的精神风貌,一代有一代的价值观。
但也确实……好像确实有部分美好逝去了。
以前我们还能活着“温情”的传统集体价值观之中,现在我们自我突出,越来越无法在集体寻求慰藉,只能由自己塑造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