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突然的大停电,事故接连发生,新人束手无策,新来的领导什么都不懂,只顾着大呼小叫,主角作为老工人只能挺身而出。此时刚好外面倾盆暴雨,大晚上的,众人都被迫停在了火车站。
随即紧急事件接连发生,婴儿哭喊叫个不停,有人恶言相向。
平静的火车站一下爆发激烈矛盾,长镜头拍出了赤裸裸的人间百态。
好几个人争吵不断。
主角见这样不行,只好上前调和。
这段戏剧设计有趣的是性格上的反转,前面彬彬有礼的大学教授,因为停电、暴雨,又被人偷了钱包,他彻底绷不住了,而在他要发脾气的时候,又被主角不小心踩到脚,怒上加怒,撕破了斯文面貌,对火车站人破口大骂:“淦,都是没素质的人!我就不该坐这趟火车!”
这拉踩性质太强的话刺激了不少人,怎么着?难道坐火车就是下等人了?还大学教授?我呸!斯文败类!
矛盾极度激化。
其他人也是情绪爆发,把教授骂个狗血淋头。前面出现过的人物以及埋下的包袱现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连环点爆!
戏剧的高潮在此发生。
激烈交锋的不仅是他们的话语,还有观念,背后的身份。
他们每个人都仿佛代表着一种现实存在的声音。
这些声音平时很少碰撞。
而在这里,它们撞得过于激烈,好像分分秒就要将对方至于死地。
一镜到底的演出酣畅淋漓,听得非常精彩,看得也过瘾。
看得出来这是精心设计过的戏剧桥段,其中爆发出来的矛盾也是字句真实有力。
主角努力调和,然而他这嗓子太哑,根本喊不大声。
就在这时,有人突发恶疾,救护车赶不及,得现场救助。
“谁会心肺复苏?!”
情况瞬间变了,戏剧又一次发生。
他们要想办法救这个人,可是现场有医生吗?
没有!
那怎么办?
后来在众人的合力之下,这个人成功地稳住了呼吸。
可是救护车开不进来,因为道路卡住了!
后面的情节紧张而且流畅。
结局皆大欢喜,看完之后还有几分引人深思的成分。
火车是实物,聚集着一类群体,同时也是一种符号。
《火车工人》是带着几分文学性的电影,对追求娱乐的人来说可能比较无聊,但只要是会看故事的人,没有人会说它的故事不好。
威廉的粉丝看完说:“没想到啊,威廉导演居然也会拍文艺片!”
“倒也不是文艺片吧?应该说剧情片。”
只不过,稍微严苛的人会说:“故事是不错,看下来很流畅,但是有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成分,过于戏剧就不是严肃题材了,多少有点不切题。”
“是吗?可是威廉导演是第一次拍这种题材吧,难免还带着以前的风格,我倒是觉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可能被时代淘汰的人呢?”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不错的,值得票价,值得一看。
质量在同一个赛道的电影里可以排到中上级别,即使是这类型电影的爱好者眼里,也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
近几年的文艺片太形式化,选题很多是大众难以理解的边缘,而《火车工人》还好,属于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演员的演技也很出彩。
两个字,扎实!
只能说,威廉不愧是大导,实力完全是在线的,有人如果买了他倒数第一,那肯定要亏爆了。
观众说:“我看好《火车工人》,至少能票房第三吧!”
总的来说,威廉的口碑上升了。
另一方面。
朱莉的《小小人奇遇记》作为童话片也有独到的趣味性。
她是非常细腻的人,因此导的电影也非常细腻,而同时,她也有比较“粗放”的戏剧桥段。
儿童题材面向儿童,她没办法做到舟黎那样找全世界最顶尖的动画工作室来制作动画,但是又不能单单采用真人,所以权衡之下,她选择CG加真人。
《小小人奇遇记》的主角是个十岁左右的单亲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经理。
因为工作太忙,她的爸爸很晚才能回家。
在家的时候,爸爸是经常陪着她的,但电话一来,爸爸就又得走开。
她是个坏脾气的女孩,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体谅大人处境的地步,所以她对此感到不满,特别是在其他同学的比较之下,她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爱。
有天醒来,她发现自己变成了小精灵,体型只有手机大小,而且没有人能够看见她。
她又发现自己的身体很轻,跳一跳就能飞起来。
早上她爸爸做好早餐就走了,完全不知道她变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