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历经两朝的内阁大臣们看着朝堂上穿着玄黑色朝服,英姿雄发的身影,竟微微出神,不知怎么想到了很多年以前的老靖王与尚且是太子的徽宗。
昔年大御灭亡之后天下三分,当以大倾最为强大,但是历经这些年来已经呈现衰败之势,朝中腐朽不堪。当年先帝在位时,膝下两位皇子靖亲王赵邵骁与尚且是储君的徽宗兄弟二人在朝堂上一文一武,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在众人以为大倾即将迎来他的新生的时候,未曾想到历年天灾、西燕虎视眈眈战乱不休,靖亲王陷于儿女情长之中,而后边关战事平定后,约是因为被当年被迫迎娶西燕公主一事寒了心,靖亲王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只做个闲散王爷。
靖亲王退隐过后,苏显与宁王赵砾便成了徽宗的左膀右臂,一步错步步错,宁王在徽宗倚重之下欲壑难填竟然生了反心,与西燕勾结险些酿成了大难。
千钧一发之时,还是靖亲王率领近卫勤王,在乱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却为了救徽宗而死于乱军箭下,靖王妃闻此噩耗自裁于靖亲王灵前,靖亲王府一夕之间分崩离析,只剩下两个不及弱冠的少年。
宁王赵砾侥幸逃脱,退出城外骊山行宫中,却被从千里之外赶回勤王赵肃斩杀在马前,那害死靖亲王偷袭的弓箭手被赵肃扒了皮挂在了城门前,那时少年赵肃眼中的煞气连徽宗都不敢靠近。
他几近以一种残酷的手段将与宁王勾结的党羽一一挖出审问,那时汴梁长街的血洗都洗不干净。
而在靖亲王救驾而死之后,徽宗与靖亲王兄弟情深,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宁王叛乱一案结束后,世子赵煜袭承爵位,赵肃救驾有功封为兵马大元帅,虽那时他不过是个不足弱冠的少年,但在那种情况之下他以一人之身于乱军之中诛杀反贼,解围城之困,但凡是亲眼历经过那一场宫变的老臣,无人反对。
宁王叛乱让大倾元气大伤,靖亲王一代名将殒没让军营中将士们军心大乱,而西燕乘大倾内乱屡屡侵犯边境,在这个时候赵肃主动请缨前往边境平定内乱。
而后几年的时间他都在南征北战中为大倾立下不世功勋,徽宗破例封其为夔王。
这些年来,因为出自于对靖亲王的愧疚,徽宗对靖亲王府唯独留下的血脉格外的厚待,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夔王牵制着,朝中大权才没有旁落到苏显手中。
赵肃出了宫门的时候,就觉得那几个穿着朱红色官袍的内阁老臣看着他的时候眼神十分奇怪,饶是面冷如夔王殿下,也不由觉得背后发凉——自己近些时日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招惹这些文官。
却不知那些老臣们看着他却突生一种沧海桑田之感——在他的身上,他们恍若看见了年轻时的靖亲王与尚且是太子的徽宗,若是没有那一场变故让兄弟离心,如今大倾的朝堂是否会不一样?
第367章 夔王府的茶
苏玉徽不知内阁那些老臣们心生感慨,只听说赵肃上朝之后,带着夔王府的近卫绕了汴梁城一圈后,那些武人们安分多了。
虽然夔王殿下没出手,但是他在众人面前那么一露面,江湖人老实多了,虽然还有打架滋事的,但官兵来了很给面子的就跑了,毕竟谁知道这些官兵是不是夔王府的人啊。
想到那夔王赵肃在江湖上至今无人敢挑衅的第一高手是如何得来的,那些闹事最凶的江湖人都不由变得安分守己了。
是以没过几天忙的脚不沾地的禁军副统领楼玉堂和刘英武两个人还抽空来夔王府表示一下感谢。
他们负责巡城之事,那些江湖的武人不听管束,名门正派的弟子还好安分守己,可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些下三滥的门派在汴梁城小打小闹的闹事,实在让人头疼。
赵肃这是给他们解决了大麻烦。
他们来的时候不巧,赵肃正在书房里与心腹们商议事情。
那些人都是夔王府的探子,平日里在贩夫走卒中看似不起眼但本事极高,若是寻常的时候赵肃不会召见他们,但是这些时日频繁的进出夔王府。
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暗卫们,苏玉徽虽然无意多问,但是敏锐的嗅到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
今日除了刘武英与楼玉堂之外,恰好赵家军几个副将也为了军营中的事来请示赵肃,兵部那边江清流也来与赵肃理了下各地所需的军资,以及兵部人手不足、需要从武试中选拔些人才之事。
见赵肃在忙,众人便被先留在了花厅吃茶。
他们都是或是赵肃麾下或是曾跟着老靖王的将领,这两年来战事不那般吃紧,有的留守在了边关有的便在汴梁城中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