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亡国公主后(295)

途中梁萤想起雁门郡的事,让贾家按原来的模式把平阴黑陶带过去,那边免了商税的。

贾丛修点头,说道:“但凡官盐铺到哪里,我们就会跟朱家商议带货的事。”

梁萤:“极好。”

现在私盐被取缔,以及田产被充公,贾丛修是能捞就捞。

更何况现在郡内的黑陶已经铺遍了,朱家也逐渐脱离了他们的行销模式,有自己的铺货渠道,想从黑陶上赚利润的机会越来越少。

但带到其他郡又不一样,是开拓新的市场,朱家是要冒风险的,故而跟贾家合作最为稳妥。

双方得利。

鉴于有时候贾家也会在盐铺里卖其他杂货,梁萤也让他们家送盐货到雁门郡时,把当地的麻绣弄些回来试一试,看是否能行销。

贾丛修应承下来。

到了衙门后,一行人商议修建集市商铺事宜,因为是乡下,所以贾家打算把商铺修成夯土墙加青瓦的样子。

所谓夯土墙,就是用土、稻草和石灰之类的东西混水到一起搅拌,做成土墙物料,而后经过夯杵夯实成墙。

一般铺子只有两层,一层是商铺,二层是木楼住宿,也有一个后院用于做饭。

现在的人工极其便宜,反正都是修建在乡下,就找当地老百姓来做工,所用的木头也能就地取材,就是用到的青瓦成本高些。

乡下房子不值钱,贾丛修计划把出售价格压到六贯钱左右,这个价位他曾问过底下的商贩,多数可以接受。

若是太高,只怕没法脱手。

梁萤点头表示认可,他这般细致,可见有在认真考量。

古代社会比不得现代,因为没有经过发展,林木到处都是,不存在砍伐过度。

像建商铺需要用到的泥土木头和人工成本极低,而且他差人送来的图纸和报价都是紧凑型商铺,非常实用。

梁萤也很狡猾,卖地皮不是整块卖出去的,因为要防止以后扩建,就按商铺户数来收取地皮费。

假如贾家要修建十六家商铺,如果按每户商铺六贯钱脱手,地皮费一户一贯钱,还剩五贯钱是他的成本和利润。

如果量少,他赚取的利润就少。

如果这一方案可以继续进行,那整个郡二十三个县的乡下商铺数量将是非常可观的。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为一旦推行,永庆,临都和余州等地将遍地开花。

贾丛修能赚大钱,州府也能卖地皮捞钱,衙门能得契税,商贩们也方便落脚做长久生意,村民采买更无须等到赶集才方便,大家都得利。

趁着梁萤在,当地衙门把两个集市的申请手续给贾家办理下来,他申请的是十六家和二十家。

这意味着州府能在两个集市上捡三十六贯地皮费。

如果这些地皮费能顺利捡到手,以后她还会把农村全部规划。

二十三个县,在乡下捡个几百上千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用农村包围城市,大家一起暴富发大财!

第六十四章

把集市的事情敲定谈妥后,梁萤去了一趟火药作坊,现在郡里的情况稳定,问吴元要不要把家眷接过来安置。

这回吴元没有拒绝。

他心里头还是挺高兴的,因为在这里找到了他存在的价值意义,身体也比以前养好了不少。

问起俞州那边的情形,梁萤也不知道四宜要僵持多久。

这会儿广陵还在跟他们纠缠,倘若插手去夺,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只能静观其变。

之后在火药作坊耽搁了两天她才回太守府,同胡志国商量差人去把吴元家眷接到永庆,随后又同他说起在集市修建商铺的事,把细节一番商讨。

土地下放,蚕农副业,扶持商户等等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实在共同富裕。

胡志国还是挺佩服她的,在搞钱的本事上,她总有很多奇思妙想,并且还不是空想,而是一步步去落实。

这委实难得。

现在郡里大力扶持商户,到处都贴了公文通告,但凡外地商户在郡里开铺营生,初期只要到当地衙门提交了申请,就能免半年商税。

不仅如此,郡内的商户到临都、雁门、俞州等地开铺,也可先在郡内衙门那里开介绍信到指定地申请免税,同样能得到商税优惠。

永庆郡内除了盐外就是蚕茧,隔壁临都那边还有造纸业,梁萤亲自过去进行实地考察。

当地最大的一家造纸坊在上□□宣亲自陪同走了一趟。

郡内盛产竹子,陶家纸坊世代都在造纸,以前太平的时候还比较景气,如今是越来越不行了。

陶大郎得知官府的人过来,匆忙前来接迎。

他对梁萤的名号还是有所耳闻的,民间不知什么时候给她取了个绰号叫财神爷,说但凡她走到哪里,那里就能发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