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还处于冷兵器时期,没有火药。她默默地想着,如果能把□□搞出来用到军事上,那简直无敌。
但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她更趋向于用智力去解决争端,除非必要的流血纷争。
翌日贾丛修被寻了来,听到他们提出来的要求,不禁被吓得腿软。
赵雉无比淡定道:“你运送私盐被逮着是死罪,走私军火被逮着同样是死罪,有什么好怕的?”
贾丛修差点哭了,“赵郎君,话可不能这么说啊……”
赵雉打断道:“咱们衙门光有兵没有武器在手,若是遇到外来者进犯,岂不是得去喝西北风?”
贾丛修:“……”
赵雉:“安县若是守不住了,谁还准允你官私混卖赚铜子儿?”
贾丛修没有吭声。
赵雉采取利诱,“若是成功运送回来一批,便少你部分盐税,如何?”
听到这话,贾丛修的眼睛才亮了,“你可莫要哄我开心。”
赵雉:“我哄你作甚,官民协作,才能走得更长远。你有钱赚,衙门有强兵守安县,大家都睡得安稳,是不是这个道理?”
贾丛修想了想,这事既然对方开口了,自然由不得他。
话又说回来,富贵险中求,官私混卖这桩生意确实能让他快速暴富,他反正是尝到了甜头的,自然舍不得丢。
赵雉知道他怂,倒也没有让他一次性运送太多,只少许携带,并且还会派送亲信跟着去操作,以防中途出岔子。
把贾丛修打发走后,他同奉三郎一起巡查县里的官兵们有没有犯懒。
操练场上,那些兵蛋子个个英姿勃发,甚至还有十多位年纪小的新兵。
赵雉瞧见他们,不由得想起自己最初参军时的模样。
这不,奉三郎指着那群雏鸟道:“看到他们,我便想起秀秀才进营里的模样。”
赵雉笑了笑,“饭量大,很能吃。”
奉三郎失笑,“这群半大小子也挺能吃。”
赵雉:“只管让他们吃饱饭,我养得起。”
他跟奉三郎都是军营里的人,操练士兵用的都是营里的那套战术,正规化,而非野路子。
这群官兵也分了好几个等级的,根据他们的体能和悟性,分成了精兵、杂兵等。
像从蛮鸾山带出来的那些人,个个都是精锐,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必定是冲在最前方的精兵。
有人问起什么时候把蛮鸾山的村民迁移出来,赵雉答道:“李二已经在安排了。”
现在局势趋于稳定,蛮鸾山村民迁移的事情被提上日程,因人数太多,需分批次少量迁移。
李疑跟梁萤一番商讨,决定从这边派人过去接迎,把他们弄成商旅身份迁移进来。
把这事敲定后,梁萤又亲自走访了一次周家,同他们商谈收购隔壁平阴蚕茧一事。
周家允了,愿意到那边设点。
梁萤亲自书信一封许给周家,让他们拿去找胡县令。
去年老百姓手里有余粮,舍了一些出来换成其他物什,梁萤意外发现粮价稍稍下跌了一丢丢。
一斗粳米跌了两文钱。
平时谭三娘她们在操持日常饮食,自然清楚柴米油盐的价格,有时候梁萤也会问她们。
她注重民生,因为民生意味着平稳安定,只要衙门能维持老百姓的平稳,他们自然会拥护衙门庇护。
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他们这群人扶持。
只要做到被需要,不可被取代,那衙门的凝聚力才是最厉害的,养的兵也是最强的兵。
目前安县境内已经走上正轨,李疑用才干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不需要再操心。
梁萤需要做的是与平阴加强合作,做到互赢共惠。
赵雉在平阴上有所投入,显然也很关心这个粮仓。
他与梁萤又去了一趟,看那边挖水渠的情形。
胡县令引着他们下乡。
春日里山花烂漫,些许农人已经忙着耕地翻水田,为下秧苗做准备。
厚重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一行人走在挖出来的水渠边上。
梁萤不懂水利工程,胡县令耐心跟他们讲解各个水渠的作用。
他们会在乾江的平坦处凿开一条分支,做成堤坝控制水流,将其引进平阴,让那条分支在县内兜个圈子,最后流入乾江。
而那条分支入了平阴后,又会被分成若干条分流,成为灌溉农田的供水系统。
听起来挺简单,但做起来比较复杂。
毕竟这个时代物资匮乏,也没有现代那样有机器辅助,全靠人工开渠,通过他们世代累积下来的经验去利用河流。
对这套供水系统,梁萤内心还是挺佩服的。
她的思维虽然超前了数千年,可是在某些专业性的东西上,她从来不会用俯视的角度去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