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娘听了有些感慨,说叶济康迂腐,读书读得苦却不曾有什么建树,还不如霜儿有眼见,有天生的过人气象。说完又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般感慨,好在我的霜儿是女子,不然,指不定被多少人争抢,得引起怎样的风浪呢……
叶霜听了没有说话,只拿手捻着绣帕,静坐一隅,独自沉思……
且说那叶济康,阴差阳错竟立下如此大功,有人问起,通判大人妙手,为何不早日用这杀招,也省得百姓受这么多苦?叶济康则支吾一阵,很认真地想了想,回答对方说:我也是听人提了一嘴,便想出了这步妙棋。
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听者有心,自然听得出这句话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便追问提了那关键一嘴的人是谁?叶济康答,乃在下的小女,徐家三房的二姑娘。
于是乎,在江宁城很快就传开了,叶通判之女叶霜,天资聪颖,智计百出,一招请君入瓮,剿杀宁州一干门阀。
不光叶济康名声大振,叶霜也威名在外了。
难题是解决好了,但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叶济康出名,虽然不能升官,好赖还能提振一下他在州府衙门里头的地位,但叶霜出名,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就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叶霜出门买香粉,在距离徐府不远的一条小巷子里,十几名黑衣人突然出现,打伤护卫,杀死车夫,将叶霜一人用麻袋套了,连人带车,一起掳走……
……
叶济康才刚走进衙门,一杯茶都没有喝完,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徐府的管家叫人给传回来了。
听闻叶霜被人掳走,叶济康也很吃惊,他自认为自己在衙门里头都循规蹈矩的,再说他也不升官,挡不了谁的路,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费那么大劲,专门掳他叶济康的女儿。
很快,叶济康心底的那个疑惑就被解开了。
叶济康回到徐府几个时辰后,管家便亲自送进来了一封信。管家说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送过来的,先问了一句这里是叶通判的府邸徐府吗?
管家觉得这句问提得有点问题,但对方只是一个孩子,便也懒得与这孩子解释,就回答了一句是的。
然后小孩就从怀里掏出这封信递给了管家。管家接过信只扫了一眼就觉得干系重大,立马拉住那孩子问,是谁给的他这封信?
孩子不回答,拚命挣扎,挣脱老管家的手,一溜烟就跑了。
叶济康接过信,打开来看,脸色就沉了下来。他把信递给了徐三娘,三娘只看了一眼,就哭天喊地地抹起了眼泪。
老祖宗等得心焦,这信都传了两轮了,也没有人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心下烦躁,老太太便起身,走到徐三娘身边,伸手夺过那封信自己看。
也是只看了一眼,徐老太太就崩不住了,脑袋里嗡一声响,差点就当场撅过去。
这封信正是那绑匪写给徐家的,信上啥多的没有讲,只说了一句:想要叶霜,于三日后,正午午时,带万两银去江宁城外,西山宁古寺后头的老松坡去交换,过时不候。
在信的末尾绑匪还专门留了一句话:勿耍花招,耍了也没用。
叶济康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挡的并不是别人的官路,而是财路。
叶霜的那一招反向调控大法,让试图囤积居奇的宁州粮商损失惨重。宁州地区粮价暴跌,让不少参与投机的地痞混子家破人亡。对方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自然不肯善罢甘休,总是要找个人来出气的,他们搞不倒州府衙门里的通判大人,人叶济康又不需要升官,除了吃点州府衙门里准备的饼,也没机会收受贿赂,徇私舞弊。
那没关系,搞不到当爹的,可以搞叶霜呗!
叶济康不名一文,自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哪怕是对徐府这样实力雄厚的家族来说,这个数字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徐老太太沉吟片刻,叫管家拿来了账簿,她叫管家立马核对一下徐家各处商号的帐下能够凑出几千两?剩下不够的,就只能安排人立马着手去借了。
老祖宗吩咐完,管家脸上便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小声提醒徐老太太,说那几个茶叶和盐井的商号,平日里都是两位老爷在操持,看是不是跟大老爷、二老爷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话没有说完,老太太便生气了,一巴掌拍上一旁的茶几,厉声呵斥老管家:
“放肆!我还没死呢?你就在这儿先给我把家给分了?”
老管家被吓得不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见老管家跪在地上抖得厉害,老太太也心软了,心说现在正是需要全家团结的时候,管家也是好心,就不再为难他了。这样想着,徐老太太又叹一口气,抬了抬手指让管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