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君坐直了身子,微微前倾:“我想和你一起开家小工厂。”
关于这件事,她思考了很久,倘若陈凤君和她一起合作办厂,会是件非常省心的事。
陈凤君现在已经拿到香江身份,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香江人。倘若她愿意在内地和陈兰君一起投资办厂,那么这个身份就能带来许多便利,无论是税收还是策略,都会比她自己去建立一个厂子要方便的多。若是自己单独搞,一不留神,在改革的动荡中被盖上一个投机倒把的帽子,少不得要唱一出“铁窗泪”。
但倘若有陈凤君的加入,有了一层天然的身份屏障,就不会出现这种事。
陈兰君满是期望的盯着陈凤君:“姐姐,我们合作一起办个厂,好不好?”
“什么?什么……厂啊?”
在陈兰君热切的目光里,陈凤君有些结结巴巴地问。
陈兰君指了指她手腕上的手表:“小电子厂,我想自己组装电子表来卖。”
70年代,伴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手表红极一时。香江在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电子表生产中心。
与内地现在普遍销售的上百元的机械手表不同,广泛量产之后的廉价电子表有着十足的价格优势。陈兰君第一次进厂打工,就是组装电子手表。
当时她瞧见那么多手表,有些羡慕地和带她的师傅说:“这表要一百来块吧?等我工作几个月,有了工资,也要买一块。”
师傅就笑,拿起一块电子表说:“这个,只要十蚊钱一块。”
如此大的价格差距,能震撼住当时陈兰君,就能震撼住现在内地的广大顾客。
这几天陈兰君问遍了,现在,这里还没有一家专门卖电子手表的。
很好,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非她莫属。
然而,陈凤君的反应却稍稍在她意料之外。
陈凤君摸了摸鼻子,有些局促地说:“办厂啊……可是现在内地的情况也不太稳定吧,风险很高呢。”
“而且香江人办厂,手续一定很多,我们在这里也没什么根基,人家要卡你,你也没办法,那钱什么的都打水漂了。”
“对于电子表,我也不太熟悉。”
……
她一连串说了几个不适宜办厂的理由,仍想着还能说些什么。
好在一道炒河粉拯救了想不出什么理由的陈凤君,服务员将一盘香喷喷鸡蛋瘦肉炒河粉往桌上一放:“上菜了。”
陈凤君松了口气,抓起筷子,催促道:“来,趁热吃。”
静了片刻,陈兰君拿起筷子,沉默地吃起来。
姐姐的态度出乎她意料之外,原本以为胸有成竹的事,忽然一下子没了下文。
方才那一大堆理由,陈兰君听了,觉得并不是真正的理由。
姐姐是有她自己的顾虑。可她不说,陈兰君也不方便主动问。
虽然是亲姐妹,但横隔在两人之间,没有接触的那些年,到底编织成了一堵无形的屏障。
气氛一时之间变得很尴尬。
又上了几道菜,陈凤君埋头吃,不肯看陈兰君的目光。
寂然饭毕。陈凤君放下筷子:“过些天你该回去了吧。”
“嗯。”
“替我向爸妈、小妹问好。”
“放心,我会的。”
“等有空闲,我一定回家看看他们。”
“好。”
陈凤君想解释些什么,可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良久,她默默地将装钱的信封向陈兰君那边一推:“你多保重。”
陈兰君一直将她送到火车站。
分别的时候,陈凤君挥一挥手,转身欲走。
陈兰君轻轻唤她:“姐姐,办厂的事还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钱和手续的事,可以都由我来解决。我只是……只是你是我最相信的人,请你好好考虑,就当是我的一个小小请求,好吗?”
陈凤君迟疑着点了点头。
第42章
从关口向南, 一直往前,山色与海岸之间逐渐见着长排的仓库、小楼,再往后高楼大厦平地起, 像是骤然被抛入了另一个世界。
铁轨蜿蜒往前,叮叮车响着铃, 停在一处站台。
陈凤君下车,沿着水泥马路缓缓上坡。
在一处当铺前, 她驻足, 摸了摸颈上的珍珠项链,圆润、光滑、大小很匀称,依旧是当年她初次收到这串珍珠项链时的手感。
几年几十年的光阴,对于珍珠而言, 还太短, 可对于人而言,却是沧海桑田。
陈凤君默默将珍珠项链摘下, 进了当铺。
“老板,我来还东西。”
“来了,放这里吧。”
当铺伙计将珍珠项链收回, 检查一番, 确认无误后,收下陈凤君给的租钱,闲聊几句:“陈小姐返大陆见到亲人了?”
“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