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河大概能猜到是因为什么。
这人叫陈志强,也是一位知青。他比小苏同志大七岁,在前进大队的知青里年纪最长。这人也很有责任心,自觉自己年长,对其他知青一直很包容照顾。以前在知青处,他被大家尊称一声老大哥。
小苏同志当年下乡的时候年纪小,十六七的青葱少年一个,因为同来自沪市,老大哥陈志强待他更亲近,差不多拿他当弟弟看。
后来,小苏同志勾搭小马姑娘。他有心眼,勾搭人也只是私下里暗示当事人,在外人看来一直是小马姑娘看上他。当时老大哥就劝他,说:“你下乡已经五年了,我在这儿都待了快十年。谁也不知道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回城?你总要成家,马同志是个好姑娘,马家条件也好……”
老大哥大概一直觉得这两人能成有他的责任,以至于小苏同志抛弃妻女一去不回,他觉得自己看错了人,害了人家姑娘,可不就从亲爹粉转为黑粉了?
苏长河暂时也没法子,想洗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下工后,苏长河去水洼处洗脚,陈志强也来了,苏长河以为他也是洗脚,没想到这位老大哥却主动开口。
“小丫乖巧懂事,苏长河,别让人觉得你不堪为父!”
说完话,人转身就走,一秒都不多留。
这得多气他?苏长河都乐了,估计现在队里不少人都拿他当陈世美。
他能怎么办?总不能拿个大喇叭全队喊“那是我亲媳妇、亲闺女,俺们一家都过几十年了,我把媳妇闺女养好,容易吗?还抛弃?”
算了算了,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大家就知道了。
苏长河穿上草鞋,拎着农具,在路边等媳妇。等马蕙兰过来,接过她手里的农具,夫妻两个双双把家还。
两人在前面走,也没拉拉扯扯,可那样子,看着感情就好。
几个妇女在后面看见,挤眉弄眼,你撞我我推你,“哎哎,看!”
又哄笑,“苏知青还真会做戏,还给马蕙兰拿东西。”
“哎呦你们没听见,刚才他问马蕙兰‘干活累不累’,哎呦喂……”
“苏知青还挺有心眼,这是做给大队长家看的吧……”
她们可不相信两人感情好,感情要是真好,苏知青能跑回城连孩子都不要了?
苏长河可不知道后面有人在笑他俩,他正和媳妇说:“不然就别干了,你的手也不是干农活的,就说你在家做饭。”
乡下哪有女人因为做饭不上工的?再说她不干,全靠老苏?
昨天打扫,马蕙兰顺手盘了盘家当,家里除了两百多斤粮食,只有二十三块五毛四。别看现在的钱购买力强,可这么点儿钱真不够干什么。老苏做饭舍得放调料,家里油盐酱醋得买,女儿瘦巴巴营养不良,伙食得改善,有机会还得买点奶粉麦乳精什么的。
随便一算,钱就花完了。让她歇着,她也歇不下去。
“不用!我那边的活不累,今天才干,还没适应。”
活哪有不累的,他今天才干一天就腰酸背痛。
苏长河说不动她,知道家里没存款她不放心。
他心里琢磨,还是得想办法,靠种地,累个半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工分,还是得找找其他来钱的门路,乡下没门路,城里总有办法。
第5章 真香
虽然想是这么想,可苏长河没打算立马去公社。
笑话,他现在可是待观察人员。他前脚出前进大队,后脚队里就能传“苏长河又抛妻弃女跑了”的流言。
他得老老实实干几天活。
苏长河马蕙兰第二天照常上工,苏月却带着两表哥去收捕鱼笼。
三个捕鱼笼放在三个地方,鱼笼上的绳子系在树枝上,插在岸边,上面还用泥巴糊了一层,十分隐蔽。
三人把捕鱼笼拉上来,鱼笼中的水从竹篓缝隙渗下去,剩下的可不轻,隔着竹篓都能听见鱼相互拍打的啪啪声。
三人激动起来,马学文掀起竹编口,往里看了一眼,“真有!真有!小妹,我们真捉到鱼了!”
“我看看,我看看……”马学武急得要把鱼倒出来,苏月拦着道:“还是回家再看!这河可算是公家的,万一被人看到怎么办?”
“对,咱先回去。”马学文想得更多,要是被人发现,就算不上交公中,大家都来抓鱼,他们就抓不到了。
等回了苏家,三人进后院,还把门给关上了。
马学武迫不及待地将手里的竹篓一放,解开竹编口,倒提着竹篓抖抖抖。
鱼、螃蟹、虾、螺蛳啪嗒啪嗒地掉下来。鱼最多,三大两小还有五六条食指长短的白条。
这么小小的竹篓,才一晚上,这是丰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