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晖的主持下,治河治水工程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又有襄亲王胤禟的银钱大力支持,还有户部的丰裕拨银;底下的官员们也知道太子手中的势力, 都收起了贪墨的心思, 全心办差,不过几年, 就将为难了康熙多半辈子的治河治水工程完成。
因为这项惠及天下百姓的壮举,大清的百姓都对弘晖这个太子拥护爱戴, 朝中官员也是对太子心悦诚服。
繁花锦簇之时,很快便有人推波助澜,民间多了对太子的歌功颂德,将太子的名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雍正帝对弘晖再是放心, 听多了这些传言, 再有后宫的几个女人吹枕头风,还有成年皇子的暗中挑拨,他看着弘晖的眼神越来越黯沉。
其实一开始涂一一和弘晖就知道了这些人的动静, 一直按兵不动就是等着将他们一网打尽的机会。
如今时机已到, 涂一一自然毫不留情, 雷霆动作当即展开,前朝后宫风起云涌。
这一日恰逢初一,各宫嫔妃早早到了坤宁宫给皇后请安,一进院子,人们就发现院子里多了不少小太监,如端妃和宁妃这些老人当即就嗅出了不寻常,端正了姿态更加小心。
果然,请安之后众人都坐下,皇后冷笑着扫视一圈,看了眼身后的女官,便见她捧着一册卷子上前一步开始宣读。
雍正三年进宫的安嫔,仗着皇上宠爱,多次行媚上之举,甚至对皇上私用秘药,致皇上几次龙体欠安;今又与廉郡王勾结,行挑拨之举,破坏储君安稳,令杖刑二十,贬为贵人,迁居冷院佛堂清修,终生不得出。
贵人郭氏,伙同安氏行上述忤逆之举,并与十四贝勒勾结,意图对储君不利,令杖刑二十,贬为常在,迁居冷院,终生不得出。
贵人李氏,所犯罪责与郭氏相同,处置同上。
齐嫔李氏,撺掇三阿哥弘时夺嫡,念在其生育有功,不降位,罚俸一年,终生禁足延禧宫。
等女官宣读完后,候在院子里的几个小太监进来,压着被杖刑的三人出了院子,当众开始行刑;所有妃嫔皆被皇后下令在院子里观刑,若有谁敢不看或装晕,此后不得再踏入坤宁宫一步。
此时正是雍正八年,后宫只有近二十名妃嫔,皇后今日一下子就处置了四个人,其中三人还被当众赐杖刑,吓坏了新进宫的所有的人;倒是端妃和宁妃在观刑时对视一眼,这一幕,与前些年在潜邸时何其相似,皇后娘娘还是那样眼里容不得沙子,手段也依旧直白。
按理,她们这些女人如今都是皇上的妃嫔,若是有罪或有错,自有宗人府法度处置,肯定是不能当众杖刑的,这是在打皇上的脸面啊;可想想这些日子前朝的风云,端妃和宁妃又觉得这才是皇后娘娘一贯的作风,根本就不怕皇上的问责。
当然,她们更相信这是皇后娘娘故意为之,打的就是皇上的脸面。
再次对视一眼,两人都是忧心忡忡,总觉得这一次皇后与皇上恐怕会大闹一场,也不知皇后娘娘能否安然。
这几个老人还能保持姿态从容,新进宫的那些贵人与常在们都被这阵仗吓得抖如筛糠;安嫔从进宫后就深得皇上的恩宠,几年间就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从常在升为嫔位,她们以为后宫很快就要变天。
结果天是真的变了,但并不是她们以为的那样年轻妃嫔得利,皇后娘娘只是轻描淡写就能处置了她们,此时她们再次想起进宫前家里的叮嘱,果然还是皇后娘娘的凤仪不容挑衅。
等到后宫的消息传到前朝,朝野震惊,人们在时隔几年之后终于又听到了皇后娘娘的威仪,不少人歇了心思;可老八胤禩与老十四胤禵自然不会放过此等机会,反而火上浇油,拉拢更多朝臣上折子弹劾皇后,更多的是弹劾弘晖这个太子。
本来雍正帝此时已经对弘晖这个太子不满,偏皇后在后宫掀起这样的波澜,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就是浪费;因而老八等人不只在早朝上弹劾,还在民间散布皇后的所作所为,好加重皇后恶毒的名声。
朝臣能被老八等人拉拢,民间百姓却不是他们以为的那样;这些年皇后娘娘的广济堂挽救了多少百姓的性命,甚至在几次灾疫发生之时,都是广济堂的大夫深入疫区救治百姓,这样的功德与恩情,百姓怎会不识好歹?
更何况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太子是皇后所出的嫡长子,太子身上亦有皇后娘娘的风骨,为大清平定叛乱,为百姓治好黄淮泛滥,更为百姓想出了不知多少新技术,因为这些,百姓的日子更加安稳康乐,他们又不是分不清是非。
但民心在雍正帝这里更加深了对弘晖和皇后的忌惮,恼羞成怒之下,雍正帝在几日后还是来了坤宁宫,他要对皇后施以警示,怎么说他才是大清的皇上,还轮不到皇后这样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