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着一月中旬,日本发生了地震,亨利和狄兰有幸参加了与他们专业有过合作的事务所和大学关于灾后重建的交流会议。他们也就更进一步体会了混凝土对日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现代建筑史上出过不少善用混凝土的建筑大师。防震是他们永恒的主题。
改变现代建筑的不仅有混凝土,还有玻璃和钢材。
亨利正开到G城的金融中心。
钢铁玻璃怪物般的汇丰银行大厦出现在狄兰眼前。
狄兰瞬间摘了墨镜。
这是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是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与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蓬皮杜中心有着鲜明的相似性。这两个作品本也就被称作高技派的代表作,他们一起开启了这个时代的机器美学。
“听说你在巴黎做了一千份问卷调查。”狄兰的手在她的吊带裙上动了动,他仍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座46层高的杰作。
这样一个怪物,如此现代,如此未来,甚至完美容纳了建筑史上不同时期的主义与风格。可以称诺曼.福斯特是野兽派。这是狄兰为什么喜欢他。
亨利还不知道这事,他从后视镜里看了看钱宁,她好像也有点惊讶狄兰知道。
钱宁略一想想,狄兰大概是从香榭丽舍饭店的总经理那里得到了消息。她去香榭丽舍饭店,既是查看旗下酒店状况,也是想完成一点自己的私下论文工作。
“对。”钱宁慵懒应了一声。
狄兰扭头看她,风吹起她的发丝,吊带裙晃动,她看着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性感女神,他把她搂到怀中,“汇丰银行大楼的问卷调查你也做了?”
这小子的语气怎么听着像是她的导师。钱宁有点哭笑不得。
开车的亨利已经反应过来,“你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很有趣。”他说。另外,他有些意外钱宁和狄兰会谈论这些。
钱宁靠在狄兰肩头,看着渐渐远去的大师作品,在墨镜后,还是用懒懒的语调回答,“汇丰银行大楼的问卷调查比蓬皮杜简单多了,我的助理帮我雇了十个G城大学的师弟师妹,一天搞定。”
而她一个人在巴黎忙碌了一周。好处是她可以直接看到那些受访者的神态。但问卷的有效性,巴黎的肯定不如G城的。钱宁只能指望会有一部分问卷陆续寄到红砖公寓。她在蓬皮杜的问卷上留的是切尔西的地址。
钱宁说完,看到狄兰投来目光,她自嘲一笑,“我承认这是有钱的好处。”
其实,即便她想在G城亲自做,那也不可能。到时不知要上多少新闻,又不知会有多少人认为她惺惺作态……而在巴黎,没人认得她。哪怕是在香榭丽舍饭店,很多员工知道她是老板后,当她讲不用帮忙,那群法国人绝对不会帮忙。
“我没有说什么。”狄兰淡淡道,重新戴上了墨镜,凑近她的耳朵。
“我在神户给你寄了明信片。”亨利开着车,眉飞色舞地看着后视镜跟钱宁讲,“寄到了白橡木。”
“谢谢。”钱宁希望回到伦敦,不仅收到了亨利的明信片,还有不少份蓬皮杜的问卷调查。她的耳朵受到侵扰,性感的声音和口音在问,“你累了?”
他还能是指什么。钱宁皮肤泛红,刚想捉弄回去,他的声音掠过风声再次传进她的耳里:“你一看电话号码就知道是他。你记得我的么?”
两人隔着两层墨镜镜片对视,所有情绪好像都可以被藏起来。他听着像在嫉妒的,但他的声音语气又不像,在热夏里,低沉清冷。
钱宁慢慢点动下巴。她确实记得狄兰的,是在他们去剑桥市政厅申请结婚前记下来的。他听了,嘴唇又贴到了她耳朵上,告诉她,“你一定知道我记得你的。”
他的“你一定知道”听着像十四行诗的节奏。
亨利的口哨声此刻响起。他看了看后视镜,大家都戴着墨镜,什么尴尬也没有了。
他们已经到达金环中心外面,保安对亨利没那么熟,但认得钱宁,赶紧放行。
施工仍然在进行中,比之钱宁上次来,进展明显。
亨利停好车,三人一一下来。
“这是未来。”亨利关上车门,摘了墨镜,张开双臂,一副拥抱建设中的超级摩天大楼的模样。
狄兰昂起头,这的确是未来。
从50楼看向维港,碧海蓝天,美不胜收。
未完工的大楼里,所有人都戴了安全帽,大家穿着不一,有的正式,有的不正式。这是正式决策会议之前,最后一次现场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