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铭唯一的孩子,尽管是女子,高谦仍花了最大的心思栽培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高莞华十七岁那年,高谦离世,享年七十一岁。
高谦的死讯传回雍京,皇帝十分痛心,为其追封谥号文忠公。
又封了高莞华为华明郡主,在京赐府邸,派人迎郡主回京。
这个消息一传出,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六卷 华明录 04遂阳(下)
高莞华幼年就有女神童之名,识字断句迅速,称得上过目不忘。
皇帝喜爱她的聪明伶俐,曾逗她说:“莞华聪慧过人,若是男子,必定是我朝栋梁,不输丞相。”
高莞华不乐意,反驳道:“女子也能心怀天下,成为像我爷爷一样的栋梁。”
皇帝哈哈大笑,说:“若是心怀天下,倒可以给我当儿媳妇。”
他指着在场的几位皇子,问高莞华:“他们几个,你觉得谁更好?”
高莞华脱口道:“都不如遂阳公主对我好,公主不嫌我愚笨,骑马、樗蒲、舞剑,都会带上我。
我喜欢跟公主一起玩。”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高莞华巧妙地拒了皇帝。
如若不然,皇帝很可能当场就会给高莞华和某位皇子赐婚。
有了这一茬过往,皇帝在高谦死后把高莞华接回京城,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况且,皇帝丝毫不想掩饰他的这一想法,早朝期间就曾多次暗示,高莞华是她心中最佳的儿媳乃至未来皇后的人选。
皇帝此举有两个原因。
其一,高家是名门望族,家风严谨。
从高祖年间至今,高家人才辈出,在朝堂和民间都有极高的威望。
高莞华若能嫁入皇家,那些崇敬高谦的百姓也会交口称赞。
其二,高谦是大邺有名的水利工程家,几十年前文宗皇帝欲通南北,高谦亲手画了运河图并主持修建,这才有的如今南北通天下富的局面。
而高莞华是从小跟着高谦学习这些知识的,她是高谦仅有的传人。
近十年来,西南气候异常,首当其冲的是府阳郡,那儿多雨又多山地,每年雨季都会爆发水灾和山洪。
工部尚书向皇帝提出,需在主河道的某一段修建堤坝,再开凿一条水渠通往北部的安西郡,既能解决府阳郡的洪灾,也能解决安西郡缺少灌溉水源的问题。
可是这一工程极其复杂,不好贸然动工,能画出这种水利工程图的人少之又少。
工部尚书感叹,若是高丞相还在,这个问题定能迎刃而解。
皇帝受到了启发,高丞相虽已故去,但高莞华或许可以一试。
他当即决断,派三皇子带领军前往西南治理洪灾,再让高谦生前的几个门生协助高莞华,尽快绘出工部所需的水利工程图。
就这样,高莞华被一道圣旨召回京城,开始了她作为华明郡主的人生。
进京后,高莞华一刻都没闲着。
虽然高谦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她,但她以前只是纸上谈兵,甫一上手就是这么大的工程,她不敢掉以轻心。
她用最短的时间看完了高谦生前留下的手札,查阅了大量文献,这才着手开始绘图。
其间,除了工部的人和高谦门生,与高莞华走得最近的是遂阳公主,还有二皇子姜恒。
遂阳公主不必说,她和高莞华自幼交好,又都是女子,来往密切一点都不稀奇。
至于二皇子……
是因为皇帝让他负责府阳渠的前期勘测。
朝中人人都在揣摩圣意,皇帝这是刻意给机会让二皇子和高莞华多来往吧?
按照皇帝之前的暗示,高莞华是未来皇后的人选,那皇位岂不就是二皇子的囊中之物了?
皇帝的后宫并不充盈,他只有四子一女。
大皇子姜忱是已故的元献皇后所生,二皇子姜恒是现皇后南氏所生,三皇子姜恪出身就没那么好了,其生母是一个普通宫女,在生他的时候难产而亡。
四皇子姜恺和遂阳公主姜蕊则是皇帝最宠爱的刘贵妃所生。
不过刘贵妃娘家是普通官吏,没什么背景,她之所以能爬到贵妃这么高的位份,纯粹是因为长得美。
大邺朝主张立贤,但若没有朝臣的支持,再贤能也难成事。
四位皇子当中,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是大皇子和二皇子。
三皇子没有根基,四皇子是个文人,醉心于写诗作画,根本无心政事。
曾几何时,皇帝最喜欢的儿子是大皇子。
元献皇后病逝后,大皇子觉得母亲病得蹊跷,应是被人所害,他恳求皇帝追查此事。
皇帝则认为他年轻气盛,想借追查之名打压其他宫妃和皇子,并未准许。
父子俩因此离心,至今未修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