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越从留仙府带来的人成了他们寻求真相的媒介,没想到不问他们还好, 一问之下,徐仙姑那些传说直接从县里、府里传进了京城。
且经过诸位擅说者的编排,变得更为神奇。
从徐秀越一饼定生子,到算前程、知命数,再到仙姑长生牌, 徐秀越从一个搞政治的,迅速被神化,传的有鼻子有眼。
到后来, 就连那些名门望族中不太信这些的,都有些迷糊。
此时南北已经由安河城为线, 分成了南北, 北方为徐秀越的辖区, 南方为成王属地。
战事暂时告一段, 趁着这难得安稳的时间, 成王正式举行了登基大典, 国号后周。
只因后周这一国号,便吸引了无数报国者纷纷投奔, 成王更是趁机向天下发出宣告,称愿接九皇子回国,并立为太子,以正国名。
此话一出,就连跟随一起上京的前朝老臣们,都心潮澎湃,人心浮动起来,暗地里的联系也变得越发紧密。
徐秀越并未对此做出处理,只是派人严密监视。
再然后,徐秀越以官员人多起来,议事阁太小为由搬出了议事阁,将每日处理政务放在了上朝的大殿。
不过此时,徐秀越是搬了个桌椅,坐在大厅中议事的,背后高处,便是那把金灿灿的椅子。
这样上了几日朝,便有人开始上书,希望徐秀越称帝。
再之后,上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朝堂上,都有人直接进言。
事情自然传遍了京城,那些暗地里结盟的保皇党们终于开始了动作。
他们先是由在朝中任职的官员上书,请求奉九皇子为帝,而后见徐秀越留中不发,上书的人便多了起来。
除了请求奉九皇子为帝的,还有退一步希望她可以将九皇子立为皇储的。
但见徐秀越两者都没有回应,保皇党们便展开了舆论攻势。
他们先是在京城中宣扬成王号为后周,且要立九皇子为皇储的宣言,赞扬了一番成王的忠君之心,再便是抨击徐秀越与叛军无异,同样是乱臣贼子,意图谋夺周朝江山。
都是一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写起字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不说,还慷慨激昂鼓动人心。
有他们洗脑,一些并没有那么多忠君思想的人,都期盼着徐秀越能够推九皇子上位起来。
这样一来,他们也算是重建周朝的功臣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他们的忠君不仅不感冒,反而十分反感。
一个是当初因为周朝晚期君王昏庸而受苦的百姓们,一个是鄙夷这些道貌岸然、维护暴君的书生们。
读得是一样的圣贤书,但三观仍旧有不同。
有些人认为忠君就是政治正确,因此站在得的制高点发表言论的时候,就有另外一些人,认为前者虚伪至极,不过是想要维护住自家的地位,才会弃黎民于不顾,拥护前朝昏君,作为正统。
前朝气数已尽,这天下自然可以换家坐。
不过这些人的数量较少,且地位普遍不高,所以号召力有限。
见该冒头的人也冒的差不多了,徐秀越将消息放了出去,定于下月十五,举行登基大典。
这一下,整个京城沸腾了!
对于徐秀越的辱骂与反对声愈演愈烈,有攻击她女子身份的,有攻击她谋反的,但或许是因着街上巡逻的官兵过多,都是只动嘴没有动手的。
而后,徐秀越便撸掉了一批保皇党的官职,另外开始严查往年的旧账。
世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朝代更迭,很多事都不会再查,但事情既然做过,只要徐秀越查,便能查出来,这些京中的高门大户,大多都不干净。
譬如什么强占农田、仗势欺人一类的,攒一起,小事化大,大事昭告天下,直接处置了几家。
她要称帝,自然要让京城空出些位置给自己人上位,这些人就是主动送上来的。
京城里一时间牢狱盛行,而那些冒头的人,也将头缩了回去,只敢在暗地里动作。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联系上了九皇子,意图带九皇子南下。
徐秀越这里搞强权,且兵权都在徐秀越手中,既然他们保皇无望,不如南下,待九皇子被立为后周皇储,再做谋划,徐徐图之。
徐秀越在京城中选了一处宅子安排家人,这里原做过萧家大宅,叛军占领京城后,萧家满门抄斩,这房子便给了叛军的一名大将。
等徐秀越进京,便选了这座堪称园林的宅子,给了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