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如今没有实证,徐秀越也动不了他们,现在只看百姓们的风向如何了。
瞬间,吴家之前施粥、捐钱的事迹又在民间广为流传。
本来人人喊打的吴家,变成了好坏参半。
吴家是好的,不过出了几个刁奴狗仗人势,才有这些侵占民田的事。
就在吴家风向转变之际,徐秀越开始动作了。
她挑了一个吴家远亲下手,这人本是管府城石料一类的,抽成达到了五个点,证据账目核算清楚,徐秀越便直接抓了人。
因着这人只是吴家一个小妾的亲人,外人并不知晓其中的关系,便只以为是新上任的知府大人要烧三把火了。
紧接着,徐秀越又抓了一个人。
这人的职务还是很小,不过是之前管过泥瓦生意的,也是因着贪钱被抓。
这位是吴家一个旁支,论起来,比上一个跟吴家亲近的多。
不过在此时,徐秀越还没有放出消息告知众人其中与吴家有何牵扯,只是又抓了一个吴家远亲,当初管施粥的。
一个又一个人被抓,还都是贪污问题,百姓人自然叫好,但那些手里不干净的,则人人自危。
尤其是吴家,别人不知道,他们却知道这些人跟吴家的关系。
吴家慌了,他们底不干净,如今又没什么依仗,徐秀越真下手查他们,他们又如何自救?
在求助姻亲顾家不成之后,吴家家主深深叹了口气,如今,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第135章
徐秀越要一举拿下吴家, 缺的就是证据。
既如此,他们便先一步销毁证据。
账目在徐秀越手中他们动不得,但弃车保帅, 只要抹除掉最严重的罪过, 他们吴家,好歹还能留一脉。
吴家也是有准备的,做坏事的时候,都是旁支或者下人出头, 当然钱财最终是送入吴家的。
但当初他们换粮食,换的却是吴家粮仓的旧粮。
而今年收粮税的时候, 武将军尚在,他们也按照往年的流程,将家中的旧粮换成了新缴的粮食。
证据就在他们的粮仓中,这件事只要查出其中一环,他们吴家就跑不掉。
这件事其实大家都在做, 就连原来的知府大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多拿太多, 就随他们去了,因此他们做的并不隐秘。
夜色渐浓, 一辆辆牛车从吴家粮仓驶出, 赶往府城粮仓。
他们只需要将吴家子弟看守的粮仓粮食换回新粮, 就是徐秀越查到了什么, 也没有证据了。
至于其他的账目问题, 能推给旁人便推, 推不了……就算大出血,至少他们吴家还能保住个芯子。
牛车包裹了牛蹄, 走的很小心,绕着主城,专走人少的位置,人畜皆无声。
他们顺利地走到了粮仓面前,管事小声与看守粮仓之人接洽,然后压低声音催促后面的人:“动作快些,轻些!”
随着第一车粮食入库换出,粮仓四周忽的灯火通明。
领头人心下暗叫一声不好,接着便被按到了车上,就听旁边有人喊道:“去禀告大人,吴家企图用旧粮换新粮,人赃并获!”
管事头皮一麻,忙争辩道:“我们这是新粮,是——”
话音未落,管事口中便被塞进了布条。
当夜,在吴家家主坐立难安之时,一众官兵便包围了吴家。
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机会,直接冲入拿下,将吴家众人锁入了牢中。
翌日,百姓们才听闻,当初背靠武将军,在府城几乎一手遮天的吴家,一夜之间,便全家下狱了,罪名则是以旧粮替新粮。
要知道两者的价格相差甚大,而且粮仓私用,本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而后,不知道从哪里传出的消息,原来之前被大人逮捕的那些小吏竟然多多少少都与吴家有牵扯。
百姓们可不会管什么势力争夺,他们骂的最厉害的,就是吴家蛀虫,原来做了这么多坏事。
这样的家族倒了,简直是活该!合该拍手称庆!
吴家的案子,徐秀越抓的是现行,走了个过场便定了罪,只不过在如何处理吴家众人的事上,徐秀越有些犯难。
或许是土生土长于现代的缘故,她对于杀人……尤其是她亲自下令杀人,天然有些排斥。
而且,在吴家这件事上,她也不是特别光明磊落。
她的做法可以称之为强权政治,坐拥权利,只要她有心设计,只要她针对的人没有依仗,哪怕如吴家一般家大业大,也不过是官要民死,民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