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损失不多的情况下吃掉半个安河城,徐秀越已经满足了,成王如今新纳入了三个县城,粮草必然丰富许多,若是他们还要冒进,恐怕会遭受成王的反扑。
还是见好就收,猥琐发育的好。
对成王来说,得了三个新的县城,却失了七个搜刮一空的县城,也不知道算是盈还是亏。
而对徐秀越来说,在得知到手的七个县城的真实情况时,也有些算不清自己是盈还是亏了。
太穷了,这七个县城,实在是太穷了。
其中就包括了上溪村所在的县城,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徐秀越觉得自己村子穷,现在再看,当时的他们可真是富裕极了。
成王几乎是雁过拔毛,征兵了一批男丁,又饿死了一大批老弱病残,如今七个县城,不仅人口少了许多,而且大部分都成了难民。
尤其是男人,青壮年的男人在街上几乎看不到,就算看到,也是有重大伤残的。
难怪那些县城开门欢迎他们进入,要是再不换个统治者,这些百姓,今年饿不死,明年也难说。
没想到地盘扩大了,徐秀越要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赈灾。
人灾也是灾。
好在徐秀越也不是第一次赈灾,熟练的很。
一个个粥棚搭建而起,百姓们高呼着青天老爷,在兵士的秩序维持下领取活命的粮食。
不过这粥便不像是当初救灾一样一日三次了,紧有中午一顿。
一个是因着七个县城的人数太多,另外则是家中粮食不够的,早就饿死了,剩下这些,都是有一口粮食活命的。
徐秀越要做的,就是提高一点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别再继续死人就行。
除此之外,徐秀越还找了些修城墙、开荒的活计以工代赈,不过徐秀越知道,要让这些人缓过劲,多少得等到秋收。
成王果然没有为这七座没太有价值的县城出兵,而探子回报,叛军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京城已破,皇帝与众皇子被乱军砍杀与宫中,刘世轩自立为皇,已掌玉玺,改国号为新。
徐秀越恍然,原来周朝,真的灭了。
新朝为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打着的也是为穷苦百姓谋生路的旗号,随着正式宣布开立新朝,新皇也向天下发布征降归顺的号召。
有小鼓势力迅速响应号召,这些人多是地处偏僻,反了之后又无大志,便拥一县而居。
普通势力看不上他们,而周朝亡的太快,以至于他们还未被附近势力统一,便迎来了新朝建立。
新朝的口号喊的漂亮,号召一经发出,底层百姓人心动摇。
他们大多数并没有什么忠君思想,他们只知道,周朝饿死人,新朝的皇帝像个好的。
徐秀越手下的几个县城还好,经过她的发展,几乎人人可以吃饱肚子,尤其她征兵给的饷银多,之这一项,几乎就将部分家庭拔高到了小康水平。
而且安河城新入手的七个县城却出现了许多流言蜚语,多是百姓们希望徐秀越可以依附新朝的,他们觉得现在有粥喝,这个老板似乎不错,但新朝皇帝那个大老板好像更靠谱。
徐秀越只得加强了看管,又派人巡视民生,做足了重视之意,以免成王未攻,他们内部先生了民变。
但在士大夫一阶中,新朝的评价却极低。
他们灭皇族、自立为王的行为,违背了忠君的思想,就算他们最后胜利了,一样让人不齿。
与此同时,那些未被战火波及、或是守住了的府城官员们,则一致放出了为周朝皇帝报仇,剿灭反贼的口号。
世家们在此时也多表明了不与新朝同流合污的态度,以正清明,大多投入了各府城原知府的麾下。
一时间,周朝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八股势力。
其一为目前掌握了大半个原周朝东部的新朝,其二为占据了南部东南部的成王,其三为西部三城联合西边势力,其四为西部孙姓叛军势力。
再往下便是东南方的东海城,最南方的备王封地南阳城,以及徐秀越和她所在的半个府城。
在探子回报,掌握了各方势力的大致情况后,徐秀越忽然发现,她竟然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不对,府城才是。
第128章
徐秀越明白, 周朝覆灭后,他们将会迎来短暂的休息时间。
然而在这之后将会是大势力对小势力的吞并式攻击。
天下终究是分久必合,只看谁会第一个出手挑起战争了。
第一个人可能吃到螃蟹, 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而他们这种小势力, 能做的则是尽快的强大自身,建好防御机制,看准机会慢慢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