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领过连续两年征战,本就疲乏, 恐怕粮草和人手都折损不少。
先前往北打他们的时候又被徐秀越他们烧了三次粮草,城内只怕已拙荆见肘。
成王这次如此急迫地向东扩展,恐怕也是为了乱中求变, 只有领土扩张了,他才能够有更多的兵力, 也才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用来搜刮粮草。
这就属于强盗式的扩张形式, 优点是可以速成, 缺点则是民心向背, 后劲不足, 后患无穷。
既然想要最后捡便宜, 徐秀越便派人盯着东边的局势。
她想要的不是东边那块地,而是向南扩展的安河城。
一则比起东边的土地, 她对安河城更加熟悉,二则打下安河城之后,留仙县便不再与成王接壤,变成了中间地段。
徐秀越的大本营在这里,只有安全稳定了,她才能更放心的发展,也才能让在观望中的人,敢于投诚他们。
成王的属城在安河城南的九都城,料想他不会放弃自己地盘转而将大本营设在安河城。
而且成王搜刮安河城一年多,当地恐怕已无多少利益产出,一旦向东打下了肥沃土地,必然会放松对安河城的监管。
到时候才是他们出战的时机。
徐秀越并不嫌弃安河城被搜刮一空。
她想要的是平坦的土地,还有人口,男女都行。
只要有人有地,加上她们的“科技”,必然能够再次富裕起来。
然而事情并不如她想的那般一帆风顺。
东方叛军由百姓自发组成,虽说领导混乱可以称之为乌合之众。
但经过几个将领的联合,他们几乎掌握了大半江山,兵力号称五十万。
所以说五十万是夸张,但三十万应该是有的。
这样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徐秀越他们的两万人全都是精英队,那三十万人一人拿个木棍都能全部把他们敲死。
当兵力的数字达到一个程度,同样的几倍之数便几乎没有的胜算。
这也是徐秀越迟迟不敢决定向东扩张的原因。
如今叛军分出去了大批兵力北上攻打京城,成王以为有机可趁,所以率先出兵。
不成想,叛军却自己能调出十万人与之对抗。
本是想出其不意的占点便宜,却打成了焦灼的长战。
然而此时成王已经没有了后退的机会,他为了这次的攻击,可以说是掏空了家底,只能一次次增派兵力,只求拿下向东的城池好补充资源。
徐秀月还在等,等一个成王更为疲累的时间,等一个成王受损且短时间不敢再挑起战争的时间。
在此期间,她又接连收到了京城传来的五封信。
信中都是报了平安之后,告知徐秀越京城的局势。
在第三封信的时候,何安正他们才与朝廷军进行了第一次接触。
这是因为朝廷似乎发现了联军的松散,因此统一发放了联军旗帜令牌。
另外,也给带军的将领封了大大小小的官。
这样的官职虽是虚职,却也是朝廷认证的,如今周朝未亡,皇帝封的官职,才是正统的官职,说出去好听,用来招揽人也好说。
何安正就是卡着这个节点加入了朝廷联军。
赵举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刚见到朝廷的负责人,何安正就秘密送了一波财物。
真金白银。
于是负责人便将他引荐给了朝廷的领军,和安正,便又故技重施,贿赂了一番。
这些钱财都是他们在这几天专门剿匪所得。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虽说他只带了一千人,又是小县城出来的,但朝廷为了,稳定军心,广纳贤士,还是给他封了一个五品的将军。
不仅如此,他们也没有成为先锋炮灰,而是跟在了朝廷大军旁边,作为属军参战。
一则,危险的事情不会安排给自家的军队,二则难得有这么上道的,增加了人手也有利于增加朝廷的话语权。
这是双赢。
徐秀越只觉得周朝亡的不亏,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敛财。
然而联军终究不是一条心的,况且这里面大部分人都在等着周朝覆灭,有几人会拼死相搏?
在第四封信中,联军就已经被打得溃散,到第五封信的时候,京城的城门就破了。
信中写道,他们跟着朝廷,军早已退入了城内,借着城门抵御叛军,可惜朝廷军队不敌,最终被攻破城门。
这样的结果也很正常,所谓的朝廷军,守在京城附近的又有能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