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497)

“渭水涨汛,世族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三辅出兵维护治安。西北凉王异动,世族愤而慨之,耀兵于陇下。中枢偶然问责地方,地方出镇请辩,京畿震动,各家汇兵于三辅。此中种种,皆因京畿附近不安,中枢方镇失和,以至于关陇地区有着频频出兵的理由。”

“臣仰赖陛下栽培呵护,曾在军中任职数载,伏睹所存戍兵健儿,疲羸者多,健勇者少,衣服贫敝,饭食疏薄,日思夜想,无非天伦,朝念暮盼,唯有归家。而世家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责问则獠牙毕露,安抚则变本加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依臣拙见,此次陆氏之举,对于稳定关陇,大有裨益。中枢不应在此与其强争,不仅要给予安抚,更要给予支持。”

说到此处,魏帝忽然一手止住,命令刘炳道:“去命人来做笔录。”约莫片刻,便有两名文吏跪在外殿,铺展纸笔,研墨书写起来。

吴淼道:“兴修水利非一日之功,朝廷只有支持陆氏之政,来日才有可能插手京畿水道。此次会稽突围,不宜用来解救李氏,解救卫尉,更不宜用来直接问责陆家,而是要围绕京兆尹一职乃至荆州、江州的布控来做文章。”说完,他用余光看了看魏帝的神色,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

“不知公有何计?”魏帝面色和霁,语气甚是恭敬。

吴淼确定无虞之后,方道:“臣请调臣下旧部,遣赴荆江,并调陆冲任职东曹掾,参议荆、江方镇人选。”

这是吴淼的肺腑之言,却也不是。他小心翼翼了大半辈子,从先帝即位至新君登基,他在长安与疆场上的刀光剑影里伫立多年,毫发无伤。就连错保凉王这样的政局劫难,他也力挽狂澜,熬了过来,他真没必要冒险说这番进言。他知道这番话落在魏帝心里会有怎样的观感。他永远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可是今天他必须要给大魏江山、赳赳将士一条后路。吴淼言毕后,重重跪地,深拜道:“罪臣愚见,所言谬误之处,恳请陛下责罚。”

魏帝却急忙命刘炳将吴淼扶起,笑着道:“公本直言,何罪之有?”又命内侍将所抄录另誊写一份入库备案,最后转头向吴淼,犹豫道,“陆冲本有散骑加身,转为东曹,似是卑用,不妨改入吏部?”

吴淼听罢不乏心中叹息,只有将陆冲至于自己的东曹掾下,来日才能控制此人,直接通过荆江人选向会稽本土出刀。陆冲的散骑出自皇帝之手,此事若不假以皇帝批准,势必不能成。转入吏部看似对官员任职有所影响,但职能上最多只能在阀阅上做出选择建议,效果会大打折扣。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到底还是怀疑自己与陆家有所勾连,于是也只好恭谨道:“臣遵命。”

吴淼复拜谢恩,稽首祝祷后,方由刘炳领出殿外。此时外面早已春雨初霁,清风和露,大殿穹顶之上,霞光潋滟,不远的天空处便是无数盏孔明灯一片斑斓,当真是庄雅尽在,风流无匹。那是京畿民众所放的祈福灯。

吴淼匆匆行了几步,只觉得眼前恍惚迷乱,脸色早已惨白如纸。刘炳见状忙上前照看,话还没问,只见吴淼忽然紧握着他的袍袖,泪流满面,神色凄惶,声音几近哀求道:“若他日吾有不测,或因今上,或因陆家,届时还望刘正监保全我犬子一条性命。”

刘炳惊惶,不知吴淼为何发此语,先忙将人扶起,低声道:“鄙人受先帝知遇之恩,若力所能及,必然在陛下面前说话,若力所不及,还望司徒勿怪。”说完,刘炳才命几个素来与自己亲厚的内侍送吴淼归署,自己径回永宁殿去了。

刘炳回来时原本存了十万个小心,见殿内气氛如常,方命人去耳房换了茶盏来。魏帝端起茶,却不急饮,沉默许久,直到角落里的风炉重新发出哔驳的声音之后,魏帝方满目阴鸷,冷笑道:“其心可诛!”

风停雨静,刘炳只觉得更漏中的水滴声却比往日更摄人魂魄。因刻木难对,因君心难测。

第266章 黄莺

陆昭在得到会稽的消息后也不得不重新做调整。原想借由京兆尹之位来和黄门北寺狱进行掰腕, 如今已不是最好时机,陆家尚在抨击的风评上,也不可能再谋求一个掌控京畿的两千石高位。一旦她有所强求, 不仅会受关陇世族回身打压,也是有悖先前所营造的世族荣誉感。

虽然时下各方已不同意她拿下京兆尹, 但她也不准备将这些世家子弟的性命拱手交付他人。那些身陷囹圄的人家自然不可能参选京兆尹, 如果这个位置落到了他人手中,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分化这些世家,去谈条件。一旦在审讯过程中有瑕疵, 一定会被魏帝等人抓住机会,彻底击溃世族的联合。先前通过渭水畔百官共救汛灾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荣誉与信仰, 也都要付诸东流。因此,她宁可不要政治回报, 也必须借此巩固这场已是斗争的劳动成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