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435)

如果说前者的局面各方还有的可谈,那么目前的局面他们连谈的资格都没有。北海公和当年他们这些世家有多少深仇大怨,他们可是清楚地很。因此,坚决不能让这支力量入驻长安。但如此一来则又意味着默认了陆家在城中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与地位,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朝政都有着说一不二的话语权。

此时王谦也不由得惊诧道:“侍中莫非在玩笑?”

陆昭此时已接过小侍递来的笏板,也便正色禀于前方,为削劲雅正的坐姿平添了一抹温润的象牙白。她略带微笑道:“宰辅面前,岂敢戏言。如今崔逆于灞上与北海公交战,入城退路既失,灞桥又不得过,北海公擒贼首级乃是注定之事。来日入京议功,想来也要由诸位国老与中枢商议裁定。这些俱是大事啊。”

众人听罢不由得交首接耳,既然有入京议功的可能,那就有瓜分事权的可能。想至此处,众人看向陆昭的目光也不乏哀怨,这样一个功劳怎么能够让给北海公这种持重的宗室,等一等函谷关东的联军来不好吗。

“兵者大凶,岂能擅动。”其中一人略微表达了不满,而后道,“不知关东局面如何,若有王师要入京,两关方面我等也要加紧通融。”

然而话音刚落,却听吴淼咳了两声,而后开口道:“既克复有功,不当论先后你我,俱该受赏,此乃治国长久之道。”

陆昭听吴淼一锤定音之论,不由得感慨吴淼对时局的拿捏与求稳心态。这句话一说,相当于抹平了陆家和北海公先后收复京畿上的舆论差距,继而在后续平等论功。

不过北海公元丕能否顺利进入京畿却是一个可以让吴淼棘手的大问题。陆家能够顺利进入长安并且在第一时间内控制永宁殿,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长安的许多势力都希望陆家进来。

崔谅不是时之上选,这些执政世家们急需要换一个话事人。而陆家对于这些人来说并不陌生,陆昭曾在保太后时代任过女侍中,干预政事,与王氏走的很近,随后又因赦诏接手了未被清洗的关陇世族。旁的不论,对于王峤和这些关陇世族来说,陆昭是个办事地道的人。

但如果换成北海公,那很大可能就进不来。当年被世家集体捂在北境那么多年,政治分野与利益体系早已不再同一层面,不可能和执政世族有什么愉快友好的合作体验。

吴淼此时也深刻地意识到,陆家的家族腾飞其实是在最恰到好处的时间段,靠着陆昭在世族中的运营,用最短的时间统战了所有人,进而对自家的政治威望抬点。而借由反攻京畿,最终快刀斩乱麻地完成了蛇吞象的权力跃迁。

他也更加明白,在太子的主力完全从西北撤下这段时间内,自己作为魏国外朝最后的力量,必须将陆家往死里打压。

待众人安静下来后,吴淼笑着问陆昭:“如今形势如此,陆侍中有何布策?”

第233章 抗衡

陆昭看了看眼前年迈的太尉, 来日之长安,在外朝官势力未被陆家沾染这段时间内,最有力量的抗衡者就是吴淼。

随着贺祎之死, 吴淼会重新接手一部分宿卫力量,三公之位也会重新调整, 甚至皇帝还会不会沿用三公制度都值得存疑。不过在处处对立之中, 陆昭也找到了她与吴淼的共同诉求,那就是维持长安的稳定。

因此陆昭也不客气道:“此次攻入京畿,欲稳定长安, 晚辈有如下思量,还请诸公斧正。如今崔谅残部仍在灞桥附近, 毗邻长乐宫,随时都有回攻宫城的可能。可先遣车骑将军辅弼, 控制外城。但仍需德高望重者前往陇上,作为长安方面的代表安抚百官。其次, 皇帝陛下身体状况不佳,自贺氏谋乱后, 丞相府几经易位, 政务萧条。太子亦肩负行台之任,迁军归都之责,长安方面只恐力不从心, 还望太尉能够代理丞相部分职务,为太子辅政。至于宫城重阙,晚辈既为勤王之师, 冲锋之先导, 理应自勉克劳,不敢有辞, 忝预长安军务,协同公车司马,防御两宫与东阙。”

陆昭引前车之鉴,崔谅入主长安,自封丞相,军政全掌,但从名分而言,完全不能服众。这也就意味着崔谅必须要用额外的利益和精力去摆平这一股不满势力。现下,陆昭并不打算去碰外朝官势力与三公职权,既然无法拿下名分倒不如图谋实利,专心致志地拿下禁军更加重要。

另外对于吴淼这个老太尉,她也愿意高高供在外朝。说真的,她不

怕吴淼摄政太深,反倒怕吴淼拍拍屁股走人。一旦军功势力没有了头面人物的支持,必然会惶恐不安。届时会回头看看自己,那个时候自己只怕怎么看怎么像下一个崔谅,惹人生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