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刘璃让各个县令进行了人口统计,两郡里目前大概有一千多个10岁以下的孩童。等日后大汉没了战乱,人口越来越多,孩子也会越来越多。
大汉如今想要发展思想教育发掘人才,那么创建学校,让孩子们读书写字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学校的成功案例参考长安的太学院,只不过太学院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个贵族学校。所以刘璃很想在朔方城建一所平民学校。
但她也知道,自己目前的想法还是太过理想化了,毕竟现在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起,就别谈将孩子送去学校读书了。
但不管怎么说,学校还是要建的。
开春之后,大汉很多地方的流民听说了朔方城的富饶后,纷纷从各地涌入了朔方城。对于这些人,刘璃让各地放的官员都采取了收留的政策。
凡是来到朔方郡和五原郡的流民,先去官府登记,然后官府会给这些流民安排统一的宿舍和工作。
以劳动力换取留在朔方城的资格,若是有好吃懒做,投机取巧者,一旦发现即刻驱逐出城。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其他地方流民的生存问题,还增加了朔方城的劳动力。
刘璃安排郡守先在城内建一座规模比太学院小一点的学校,另一边刘璃也让各县的县令去走访百姓,问问他们愿不愿意让孩子去学校念书,做个初步的统计。
以大汉目前的情况,让普通百姓花钱送孩子去上学,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真正的国泰民安,国家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了,百姓们意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学校才可以运作起来。
所以现在,刘璃也只是搞了一个小小的抽样调查,并没打算立马就让学校投入使用中。最后调查出来的结果也很显而易见,一大半的百姓都不会送家里的孩子去读书。
春天来了,百姓们再次投入耕种中,朔方城的各个方面都在运转。刘璃坐上马车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走访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大大小小的县之后,最后决定是时候回长安了。
她离开长安两年半,用这两年半,在边陲之地,建造出了一座小长安城。
坐在马车上,刘璃迎着温暖和煦的春风,心情愉悦。
回到朔方城之后,刘璃让竹青和尔雅开始收拾东西,她再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谁知这时候,护卫阿诚却敲响了她家门。
侍卫将阿诚带进来见刘璃的时候,刘璃还觉得很奇怪:“黑脸阿诚你怎么来了?”
阿诚皱眉说:“有匈奴人。”
刘璃一愣:“什么?”
“定襄郡附近,有匈奴人,很多。”
听阿诚这么说,刘璃也跟着正经了起来:“很多是多少?”
“很多很多。”阿诚也说不清是多少,反正就是很多。
刘璃暗道一声不好,之前两年的安稳生活,倒是让她将北边的这个敌人给忘记了。如今元朔四年,匈奴人恐怕是不死心又来进犯大汉了。
刘璃看向阿诚:“你等会和我去郡守府,我给你看地图,你能指出你具体在什么地方看见匈奴人的吗?”
阿诚迟疑了一下点头:“可以。”
刘璃立马起身:“那好,我们走吧。”
匈奴人如果想要入侵朔方郡和五原郡的话,要么从鸡鹿塞进攻朔方郡,要么就要饶过整个阴山,先攻击定襄郡,然后才能进攻入五原。
所以有阴山这个自然的屏障在,也是一件好事。
刘璃带着阿诚去了郡守府,和郡守要来了边防图,阿诚低头看着地图,最后在定襄郡和云中郡中间的地方指了指:“采药,看见匈奴,在这里,好多人。”
郡守听着阿诚的话,一脸问号。
刘璃连忙翻译:“他的意思说,他在这里采药的时候看见了很多匈奴人。”
“臣立马给陛下写传书!”郡守连忙道。
刘璃看了眼地图,突然觉得不对,她问阿诚:“你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看见匈奴人的?”定襄郡距离五原郡还有一段距离呢,就算快马加鞭也得一天才能回来。
阿诚道:“昨天傍晚。”
刘璃:“。”
居然是昨天傍晚!
刘璃盯着布防图看了一会,拉住郡守分析道:“我怀疑匈奴人的目标不是五原郡,而是后面的雁门郡和代郡。”
雁门郡太守如今是李广的弟弟,匈奴人惧李广威名,应该会饶过雁门郡去攻上谷郡。
“我不知道这些郡的布防情况如何,总之你快点我父皇传个信,我们好有个准备。”刘璃谨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