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时候,若是列侯在长安没有官职,是不可以留在长安的。当时阿娇的父亲,堂邑侯陈午便是如此,所以阿娇很小的时候一直住在堂邑一带。
作为长公主的刘嫖想母亲了,还要千里迢迢的从堂邑赶来长安,实在不方便。汉景帝便为了自己的姐姐,特意改了规矩,允许列侯可以在长安居住。
于是长安城内多了一个堂邑侯府,说是堂邑侯府,其实应该说是馆陶公主的公主府。
陈午不愿意来长安,多年久居于堂邑。陈玉是阿娇长兄陈须的庶女,因为这次天子兴办太学,才得以从堂邑来长安。
刘嫖知道刘璃要去太学,害怕刘璃年纪小被人欺负,所以才会让陈玉过来和刘璃一起。只是刘嫖忘记和陈玉同步未央宫的消息了,导致陈玉对刘璃的记忆还停留在之前。
再加上陈玉心中对刘璃那一丝不明就里的嫉妒,才导致了刚才那一幕的发生。
第49章 桑迁
“建陵公主, 董博士邀您去一趟书阁。”太学里的书童站在教室门口呼叫刘璃。
刘璃轻轻拂开陈玉的手,站起来道:“嗯,你带路吧。”
她一路跟着书童来到了另外一边的房子里, 董仲舒正在端坐在主座上。书阁中焚着香,味道不是很好闻。
刘璃刚走进书阁中,险些被这香给熏着, 她抬手轻轻的掩住了鼻子。
董仲舒见状,只是轻轻的笑了一声道:“这是驱虫的焚香,春夏季节蚁虫变多, 需要在书阁内燃上香以驱虫。”
“原来如此。”刘璃自动将这香味理解成蚊香。
她看向董仲舒,有模有样的抬手作揖:“学生见过夫子。”
“建陵公主请坐。”董仲舒并没有因为刘璃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就怠慢了她, 他早就在身侧备好了座位。
刘璃在桌案后面坐下,转头看向董夫子:“不知夫子特意叫我过来,是为何事?”
董仲舒摸了摸自己的胡须,脸上露出一抹慈爱的笑意:“吾听闻, 是建陵公主特意向陛下提出兴办太学的事情。”
这件事情说起来,刘璃也是有点汗颜。毕竟她也只是站在历史人物的肩膀上,顺势提出了这个想法。真正应该提出兴办太学想法的人,应该是董仲舒。
刘璃谦虚道:“我与父皇随口一提罢了,主要还是有夫子和其他博士们的支持,太学才能够建成。”
见刘璃小小年纪却还如此谦虚, 董仲舒对刘璃更加欣赏了:“建陵公主作为大汉的嫡长公主, 能够有这样的思想,想来一定深受陛下的影响。”
刘璃:“……”
“公主以为,日后的太学如何施教?”董仲舒竟然一脸认真的想和刘璃讨论这件事情。
刘璃不禁坐直了身子, 挺直了腰板道:“兴办太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大汉培养人才,目前来太学的学员还只是侯爵子弟, 其实这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这也和太学才刚刚开始有关。”
“日后待太学教育体系完善,可以在大汉各地建造太学,由朝廷安排博士授课。而学生也可不局限于侯爵子弟,只要年龄合适,想要念书的平民百姓都可以进入学院念书,有德有才的人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大汉效力。”
刘璃这样的说法和董仲舒不谋而合。
西汉有一套特殊的服兵役政策,是全国皆兵的,分成正卒和更卒。正卒属于义务兵制,即凡汉民者,二十三岁时必须要入伍参军两年,如果遇见战争那么这个期限将会延长。
更卒就简单一点,每年抽出3天时间去军队,不想去的出钱请人代替自己去就好了。
在这样的制度下,平民百姓想要入朝为官,没有人推荐的话,那只能通过当兵来实现了。这对一些有思想有贤能的人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如今太学的出现,也算是给这些人另外开辟了一个为国效力的道路。
董仲舒听完后,不禁抚掌:“公主所言甚是!”他沉吟片刻道:“不过如今说这些确实为时过早。”
如今来太学报道的学生也不过才三十多人,比之前预料的还要少,所以教育一事还得慢慢来。
刘璃从书阁出来的时候,脑子里还有些晕乎乎的,总觉得自己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又一次改变了历史。
回到之前的教室时,里面就剩下寥寥几个学生了,刘璃好奇,转头看向靠近门口的女郎,走过去问:“其他人呢?”
女郎回神看向刘璃,轻声道:“回公主,童子说今日大家可以先回去,明日过来正式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