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妈和林茉不在一个地方,也就是说,林茉必须得写信过去,具体写明自己要买的书和价格,对方才有可能给钱。
这么一来一去的,怎么着都得两个礼拜。
林茉当时气得眼眶就红了。
她那时在老师办公室打的电话,放下电话之后,班主任就说送她一套参考书。
林茉不想欠别人的钱,可她知道,从妈妈哪里要钱不太可能。
于是感谢了老师,接过钱,还写好了欠条。
高三毕业,她找了个饭店去端盘子,挣钱还给了老师。
想想那时的自己,林茉只觉得一阵酸楚。
再看宋桂枝,经济上可比她原来的妈妈困难多了,当闺女有可能需要的时候,甚至不用闺女开口,宋桂枝就主动给钱。
所以说有的人是好妈妈,有的人却不配当妈妈。
林茉心里又是酸,又是暖,暗自打定主意,以后一定好好孝顺宋桂枝和林业旺老两口。
周家。
周向海浑身轻快地回到家里,发现原有午睡习惯的周家人都聚集在西屋,有的坐在炕上,有点坐在板凳上,显然都是在等他。
就连奶奶也没睡,老人家靠在枕头上,见周向海回来,脸上就有了笑纹。
“向海,你见着林茉那丫头了?怎么样?”
还没等周向海回答,周母又问:“她爹娘对你咋样?中午吃得好不好?”
两家素有交情,但上回去周家,周向海没有跟着去。
今天周向海从县城买东西回来,先给家里送了一部分,大家这才知道,敢情周向海中午要去林家吃饭。
周家人知道周向海的脾气,不熟悉他的人都会觉得他太冷,不近人情。见人也没个笑模样。
周母就担心未来儿媳妇不待见儿子,不免心中忐忑,吃饭的时候都有点心不在焉的。
奶奶就更不用说了。
周向海出生时难产,周母很是受了一番罪。之后身体不太好。为着周母的身体考虑,奶奶和爷爷就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
可以说,周向海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
自己带大的孩子,当然更加亲近。所以,周爷爷周奶奶对周向海很偏爱。
五年以前,周爷爷生病去了,临死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周向海尽快和林茉成亲。只老人家离世太快,而林茉那时候还太小,还远远没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所以这婚事才搁下来。
这一回,周奶奶发病了。老人家的身体急速衰弱下去,也说想看到周向海结婚才能闭眼。
于是周林两家的婚约才再一次被提起来。
而且,为了尽快完成老人家的心愿,周家这边行动很迅速,前两天就带了一堆礼品去林家,算是把这事儿给定下来了。
当时,周向海在外地,没回来。但周家人都看出来,周向海对这门亲事并不上心。只他素来孝顺爷爷奶奶,想必是把这事儿当成任务一般。
今天再看,周向海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弱,但脑子却依然很清楚。
只看周向海又是买东西,又是张罗去女方家吃饭,她就知道周向海恐怕心思是转了。
“向海,你亲眼见到了林茉那姑娘,咋样,很不错吧?”
周奶奶还是去年见过一回林茉,当时就只有一个念头:单说外貌,这姑娘也就只能她家向海配得上了。
如今一年没见,估计姑娘是更好看了。
果然,她刚问完,就见周向海坚定地点头,“不错。”
顿了一会儿,周向海似乎还嫌不够似的,又加上一句:“林茉非常不错。”
“林叔和婶子也挺好,很热情。”
周向海回想今天中午在林家的情形,补充道。
“那可不得热情!你带那么多东西去,搁谁,谁都得热情。”
说话的是周向海的大嫂刘翠。
周向海回来送东西的时候,她可是看得很清楚:送回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都被带去了林家。
那可都是好东西啊,去县城买都要排好久的队呢。
刘翠想一想就心疼。
刘翠话音刚落,其余人的目光就都朝她看过来。
周向海沉默不语,眼神却没什么温度。
周母看过去,说道:“那是老二自己挣的钱,他想给谁买东西,就给谁买东西。老大家的,你也别眼红。”
刘翠:“娘,我就是说说,也没别的意思。”
周母知道自己大儿媳的脾性,一眼瞪过去。
不过,倒是也没再说什么。毕竟刘翠只是她儿媳妇,不是亲闺女,有的话她也不好说得太难听了。
给个提点也就算了。
周母虽然这样想,可其他人可不像她这样轻轻放过。
周向海抬起眼睛,淡淡地看了一眼刘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