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一刻,几人已经完成了一件藤甲近三成的编织量。
妇女们早已被她着奇异的编织方法所吸引,纷纷停下来观看。
见叶汝锦几人如此神速,众人大喜过望,赶紧四人一组,照着学了起来。
“这位姑娘的办法果真是好,这下我们只需要坐在这里,重复两个动作即可,真是快了不少。”
另一个妇人答道:“对啊,按照姑娘的办法,一个时辰便能完成一件,那么我们每天能编出的藤甲,就能比以往多出三倍。”
花了半个时辰,叶汝锦将编织手法教授完毕,所有妇人都已经学会了新的编织方法。
叶汝锦笑道:“如此一来,便能有更多义军穿上藤甲了。”
苏婉亦是欣慰:“我们锦儿真是能干。走吧,咱们还要继续坐船赶路呢。”
叶家的船已经在河岸等着了,叶汝锦一行人上了船,继续往姑苏行进。
一路蜿蜒向北,又过了三日,叶家的船总算驶入了姑苏城内。
作者有话说:
过渡章结束,终于!万分感谢宝子们能够看到现在!
第39章 开张
◎她一遍一遍地喊着他的名字,那人却没有回应。◎
叶汝锦以往来这边省亲, 已经将姑苏城游逛过好几遍,因此,她对姑苏城很是熟稔。
下了船, 苏婉母家的族亲派了人来迎接他们,将叶家人安置在一处清幽的三进院落里, 还给他们配了些仆妇和杂役。
苏家在此地盘踞多年, 经营着姑苏最大的织绣行, 规模比起叶氏布庄,也要大上不少。
织布坊的规模之巨,除了缂丝机和珍贵的漳缎织机,其余各类织机也有上百台。
叶汝锦对此十分眼馋, 过去她忙着研习绣技,对于缂丝和织染技艺的学习还处于初阶, 算不上精通。
她央求姨母苏柔多日,总算让苏柔松了口,让她以学徒身份进入苏家织布坊,除了苏家的最为宝贝的漳缎织机, 其余所有织机,都可以让她上手研习。
转眼,又过了半年。
夷族和大乾的战争仍未停歇,叶汝锦一家人还无法回到瑞安城。
此时, 离上贡岁布的时间只剩下大半年,叶兆海再也没有迟疑,在姑苏城租下了铺面,又雇了好些织工, 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今年的岁布。
自夷族大军入侵以来, 朝廷已经派出最为精锐的玄甲军前去支援战事, 堪堪将战局稳固在西南一带,可西南一带的流民向全国各地四散,如今连姑苏城也出现了好些流民。
姑苏繁华,民丰物稠,对流民的吸引力也更大。这些流民大部分是西南地区过来的农民,如今失了田地,多数人没有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就靠着朝廷每日施与的粥米勉强度日。
姑苏的冬天比瑞安城还要严寒,这一年大雪不断,流民们没有保暖的衣物,不少人被活活冻死在路边。
过去繁华无匹的姑苏城,在接连几日的严寒之下,街头巷尾横尸数百,每天都有冻死的流民。
冷风横扫,风雪漫卷,狭窄的街巷里横陈着几副冻得僵硬的尸体,经过的行人神色匆匆,纷纷绕过尸体,地上的残雪被踩踏得泥滑而斑驳。
彼时,叶汝锦正从织布坊下工。
织工的工作很是辛苦,她身为女子,织布全是体力活,她实在有些吃不消,扶着酸疼的腰一步一步走出了织布坊。
她整日早出晚归,今日她难得下工早,想要回去休息。
怎料,今日的尸体还未来得及被官兵清运出去,正巧被她亲眼瞧见,眼前的一幕幕让她胆战心惊。
原来人被冻死,尸体竟然会变得僵硬灰白,骇人至极。
她掩住口鼻,极力忍住胃部翻涌的恶心感受,用最快的速度走回了家,苏婉见到女儿,见她满头大汗,忙问道:“锦儿,你怎么了?”
叶汝锦深吸了一口气:“阿娘,你知道吗?街上真的有好多尸体......那些流民被活活冻死,我看他们实在是太可怜、太惨了......”
脑海中浮现起他们凄惨的死状,叶汝锦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只觉周围的寒气还在不停往身体里窜。
苏婉把女儿虚虚抱在怀里,安抚地抚着她颤抖的身体:“锦儿别怕,娘在这里呢。”
叶汝锦在苏婉怀里窝了好一会儿,缓缓昂首,若有所思:“阿娘,我想找人定制新的织布机。”
她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这上面记录着这些日子以来,她了解过的所有织布机的特点。
她翻至其中一页,递到苏婉眼前:“阿娘,你看,这是我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设计的新式织机,我想找个好的匠人,帮我制作出来。”
苏婉将设计图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随即放在了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