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的时候,王夫子就请辞了夫子一职,如今族学夫子姓李,与王夫子的童生不同,李夫子有秀才的功名。
……
“公子,方才小的路过河边时,又听到有洗衣裳的妇人在夸您和老爷他们了。”
平安把提着的食盒放在方桌上,然后打开盖子,把里头的饭菜都端了出来。
这几日林远秋的吃食,都是由平安下山去取的。
林远秋也没耽搁,洗净手后就捧碗吃起饭来。
至于平安说的话,林远秋这几日已听的太多。就像前日春燕春草回门,自己下山待客时,族里好些妇人居然直接上家门来跟他连连道谢。
林远秋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定下让怀孕妇人也有口粮可领的举措,会在族中妇人当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有好几个妇人边感谢边还抹着眼泪。
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林远秋自是不知,时下农家孕妇,哪个不是从怀孕起就一直在地里忙碌到生娃,用她们家婆的话说,那就是不干活哪来的粮食给你吃,老娘当年可也是这样过来的,就你金贵!
可以说,好些孕妇都是咬着牙在地里做活。
可如今却不一样了,有了孕妇可以从祭田里领口粮的规定后,等自己再怀孕时,要是吃不消下地,那就可以不用再去了。
反正族里有孕妇口粮发,她们大可以吃自己的,到时家婆也肯定无话可说。
也正因为如此,族里正直育龄的妇人们,对林远秋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了。
……
这次的状元宴,吴氏依旧像前几次请席一样,准备买了糕饼点心送给那些帮忙的族人。
……
第153章 举家进京(一)
这次买糕饼的任务,吴氏直接交给了林远枫和林远松几个,四人速度也快,赶着马车来回才花了一个多时辰,就把上百包糕饼买了回来,还跟先前一样,依旧是芙蓉糕和小麻花来着。
“奶,得亏咱们家车厢够大,不然还得再跑一趟。”
林远柏边与吴氏说着话儿,边拿竹筐把一包包糕饼装到了筐里。
一旁的林远枫听后,得意道,“咱家车厢肯定大,那会儿去木匠铺挑选时,咱爷可是特地往大了挑的,比旁的车厢要贵上二两多银子呢。”
林远松和林远槐连连点头,表示认同大哥的说法,买马车厢那会儿,他俩也是跟着去了的,还知道当时之所以要挑大的,是为了方便运柿饼去县城卖。
堂兄弟四人正自豪着自家马车各种的好,可很快想到,再过不了多久,这架马车就要被留在村里了。
林远柏有些舍不得,“奶,不如就让咱家马匹跟着一起去京城吧。”
话一说出口,林远柏自己都觉得行不通,私马可上不了官船。
吴氏自然明白几个孙子在担心什么,这是不放心把马留在村子里,怕没人照顾呢。
遂笑道,“放心吧,饿不着马的,你们爷说了,到时会找族人先替咱家养着的,等过些时候再托了商队把马车捎到京城去。”
昨晚老头子和她说了,家里的马就先让族人帮忙养着,还说已经和高亲家说好了,说是等哪天镇上有去京城的商队时,就让他们帮着把马车带上。老头子还说了家里房子的事,说到时跟族长说一声,让他时常安排人过来看看,可不能让老鼠做了窝。
山上院宅里。
老林头也正和小孙子说着房子的事。
对于祖父想让族长帮着看顾房子的安排,林远秋并不支持,“爷,宅子久不住人容易坏,孙儿的想法是,咱们不如直接安排一房下人在这边住着,这样不但有人时时看护好宅子,咱家这块山也有人打理了。”
在林远秋看来,这边宅子算是他们家的根了,肯定要有人守着,漏雨添瓦,墙裂补缝,这样宅子才不至于荒废了。
还有就是,虽然有祭田领粮的法子管束着族人不要在外惹事,可凡事无绝对,林氏族人好几百,难免会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自己总不能到了京城后,就对这边啥事都不知了。
所以老宅这边不但要留人,还必须是识字的,这样有个什么事,还能往京城写个信。
其实对于这些事,林远秋可没想的这么深。
说来,这还是在回乡之前,老师听他要把全家人都接到京城后,才再三提醒他要安排好族里的事的。
听老师说,朝中因为宗族子弟犯事而受连累的官员每年都有,品阶高一些的,被圣上降了官职,而品阶低的,就直接被撸成了白身。
秦遇的原话就是:十年寒窗不易,远秋你可千万别大意了。
听了小孙子的分析,觉得实在有理的老林头,忙开口道,“远秋,官场上的事咱家也没人懂,往后这些事大家都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