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姬怀靠着姬盛的婚事彻底投诚了赵王,而婴氏带着两个儿子离去以后就彻底沉寂了下来。
现在家里没有了嫡母跟两位嫡兄,姬盛也不用思索着怎样拉拢他们了。姬盛内心有点怜悯啥都不知道的姬玧。
那些经由他手留在姬家的可怜人其实就是历史上姬玧最看重的那些人。他们无一不是可怜人,都是姬玧或者姬璞慧眼识珠一个一个发掘的。但现在大概是因为避嫌,也大概是因为懒得沾手跟他有关的人,这些人都是他姬盛的了。
以前是因为怕引起姬玧的注意,姬盛不敢有太大的动作,现在姬盛开始在家中奴仆当中开启了蒙学班,要求所有的奴仆都得认识字。
其实这点不难,世家奴仆,除了一些粗使杂役,很少有不识字的。为了更好的服侍主家,那些世仆本来就会给自己的孩子启蒙。不要求满腹经纶,但就是得要识字,这样才能更好的服侍。
现在摆明了说要开蒙学班,去上课的都是些年纪还小的世仆子弟,还有就是那些被姬盛买回来的人。当然也有一些是作为门客留下的,姬盛也会时常找他们聊天,肯定他们的才华,并且被那些人引为知己。
姬玧这一去就是七八年没有消息,姬盛却在京城愈发活跃了。
他是姬家唯一的公子,长相俊秀,文采风流,而且他还精通骑射武艺。允文允武又是高富帅,本身跟王室关系又好。谁家女郎不喜欢呢?可惜他早就跟十七公主有了亲。
当然定了亲也不妨碍姬盛受到女郎喜爱,但也因为他跟王室定了亲,世家女子官家姑娘是不会考虑他了,他只能偶尔怜惜一下画坊跟楼子里的清倌。
据说他还曾经写过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赞颂群芳楼的头牌容貌。甚至因为这首诗,那头牌直接把自己的花名改为牡丹。
姬怀其实一直都在注意着两个儿子的动向,但发现他们似乎回去以后就沉寂了,除了改了姓氏以外没有太大的动作,姬怀的心也稍微放下了一些。
姬盛跟公主定亲,姬怀自己也没有一直守着,他娶了赵王守寡的妹妹安阳长公主作为继室,安阳长公主比姬怀小了十几岁比姬玧也大不了多少,看来姬家显然是要跟紧赵王室了。只可惜多年过去,安阳长公主也没生下一男半女。
这几年姬盛跟着六王子,还得了一个京卫指挥使的官位,主要负责训练在京的兵力。与此同时,他利用烧制琉璃瓦的匠人研究出了透明的水玉。(其实就是玻璃)
虽说因为技术的关系,水玉大小最多只有一尺见方,但几年过去,已经彻底替换掉了糊窗的白纸。现在赵王室跟富贵人家家中都使用格子窗。不但干净敞亮还好清洁。
只是镜子这种东西因为涉及电镀技术,姬盛一时弄不出,好在铜镜跟银镜也很清晰,况且弄出水玉以后姬盛又发明了千里镜,这让赵王对姬盛更加宝贝了。
而就在京中到处流传着姬盛的传说与风流韵事之时,赵国西方起了□□,赵王本来没当一回事,只是派了当地的军队镇压。
结果很快发现镇压不住,□□范围开始扩大,很快就成了气候。那附近的世家像是瞎了一样,对暴民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甚至干脆跟暴民和谐相处。
最后在赵王都没有注意到的时候,赵国有四分之一的领土已经落入了反军手中。
四分之一领土很大,于是赵王派了姬盛去平乱,平乱回来之后就打算给他跟十七公主完婚。
姬盛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很简单,毕竟他带着自己亲自训练的士兵,干粮补给上面,他弄出了方便面。在粮食补给上面非常方便,行囊也可以轻便不少。
可谁知这场仗一打就是四年,他去到前线以后才发现那些士兵似乎跟他的训练方法同出一源,只是似乎还结合了这个时代的一些条件,弄得有点似是而非。
在这四年当中,姬盛输多赢少,赵国境内的世家似乎对反军特别友善,赵王跟他们借兵借粮都很难成功,即使借到也都是一些歪瓜劣枣。
后来反军不但吃下了赵境四分之一的国土,还直接北上把韩国打下了二分之一。原本赵国跟韩国有接壤,结果现在赵国国土被瓜分,三分天下成了四分天下。
赵王撑不住长年平乱的开销,最后只得跟反军签了和平协议,反军正式立国为婴国。
也到了此时,天下人才知道婴国那位善战的大将就是当年的姬璞,现在的婴璞。而婴国主竟然就是当年的姬玧,现名婴玧。
当年的姬夫人婴氏成为婴国太后,并且据说姬家远在南方的二老太爷那一支,早早就投奔了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