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都是自己家在付出,也不想想你每天下田的时间也没比他少。文儿虽说不下田,一天四五个时辰的读书难道就轻松?担心浪费笔墨,都是先拿树枝在地上把字练熟了才敢用上一张纸。别看他没做力气活,这费得心力也不少!
现在可好,宁宁不见了,咱们就欠他一辈子了。这兄弟两个一有怨言,看啥都觉得你欠了他。与其把人硬留在家里,那还不如就遂了他的意呢!”
“可是分家分少了,他岂不是怨言更大?”安老大转个身又说。
“给多了他怨言也不会变小,还不如就让他少分一点,以后家里的所有开销不要他承担。”安大嫂说:“我这对他够好了,老人不要他养,侄儿侄女不要他管。他觉得自己没孩子,所有的活都是在帮咱们家干,那咱们就不要他干了。你去村里问问,哪个做大嫂的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我又不是怪你!”安大哥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也是上心的:“我去跟爹娘商量一下,你可别漏了风出去。”
“知道了。”
就这样,商量的结果也很明显,安家分家,但老二夫妻俩却没有分到什么。
安家总共二十亩地,五亩上等田,十亩中等田,五亩下等田。二十亩地的出产足够他们养活自己一家还有点剩,此外家里养了鸡鸭猪,后院的空地还种了菜。如果不算上安文念书的开销,安家其实是村里挺富裕的那一波。
只是读书费用大,所以安家才一直紧巴巴的。
现在两兄弟分家,说清楚了因为老二两个也没孩子,以后老人不用他们养,但分家就分少一点。争吵过后,老二一家就分了五亩下等田,五亩中等田,家里的牛归老大。
靠近山坡有一个破屋,说是靠近老二家分到的田地,安老伯作主跟村长要了来给安老二夫妻俩住,然后老二一家原本住的屋子折算了五百文给他们。
家里的锅碗瓢盆老二家分一半,鸡鸭猪安老伯说是他们老两口的,不拿出来分。还有就是家里因为安宁被抓走让王家打砸一通,这是安宁造成的,安老二一家得赔给家里二百文。
于是除了自己的贴身衣物被褥,跟一些锅碗以外,老二夫妻就得了十亩下田就被赶到了村尾居住。
老二自然是不服的,但村里人都觉得以后不要老二帮忙养老,二十亩田分了一半给他,家里物什分了一半给他,牛跟家禽不分实在也没怎么过分。
安老伯又说家里没有多余的银子,统共也就一两多,都分给了老二五百文了,再多实在也拿不出了。
这样乍看下去很公正,事实上好处都自己藏着呢。村里人也不是看不懂,但看在安文的份上,也没人会多这个事。
于是安老二一家就这样被打发出了门。
其实那上等田的收成每年都是下等田的两倍还多,可以帮忙耕作的牛又在老大这里,以后老二可以得到的收成就可想而知。只是他们只有夫妻俩人,倒也不致于过不下去。
经过分家以后,老二夫妻更是看清了老大的意思。这是看他们没有利用价值了,干脆把他赶出家门罢了。
而且安老伯说家里没有现银的事情也很值得推敲。这么多年积攒不下一点银子?这根本就是事先把银子给留出来了,光想也知道就是为了给安文赶考的路费。
本来分家时公中的银子就该拿出来分配,但村里人都向着老大,安老二就算有疑问也只能憋着。
家里虽然分了,但少了两个人吃饭,公中的银钱也留出来了,东拼西凑的,安文总算还是踏上了赶考之路。好在考秀才只在县城,说是有负担倒也没有很重,次年,安文高中秀才的消息就传遍了全村。
秀才名下的田地可以免税,没有举人那么多,但光是安老大家的十亩地绰绰有余。安老大还不计前嫌的愿意把安老二家十亩田也放在安文名下,村里谁不说安秀才家里厚道?
田地免了税,安家就有了一点结余,老二家里的田现在也在安文名下,无论如何,老二是不敢跟他们乍翅了。
第166章 被不贞的妾室(五)
在这一年当中, 安宁连绣坊的门都不敢出,一是怕被认出来,二也是因为她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出去。
只是考秀才是个大热闹,而且村里出了个少年天才可是个大新闻, 县城附近的几个镇子都听说了。
“宁安, 听说榕树村那里出了个十六岁的秀才呢!也不知道他定亲了没有。”安宁到了绣坊以后,就自称姓宁, 跟她说话的是绣坊里头帮忙煮饭的娘子。
“这种读书人都是打算考上以后娶大官的女儿, 就算没定亲也没咱们的事儿。”另一个娘子闲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