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嫂子的想法,她也能猜着一二。
说实话,她娘家眼下看着还行,可惜小辈里头没什么有才干的,将来怕是难免走下坡路。
当然了,如果殊哥儿要是真的能娶她娘家孙女,她倒也不反对。
但还得看四公主的意思啊。
华夫人心中略有些失望,面上却流露出兴味。
“不知殊哥儿他们平时在上书房都学些什么?竟这么忙的么?”
“诶,什么都学,除了四书五经、史学、算学、杂学、骑术、拳脚、射箭这些都要学,哦,除了这些,还有一门乐器,殊哥儿选的是笛子。”
华夫人听得有点头晕,“殊哥小小年纪,竟要学这么多?尤其是那骑术拳脚和射箭,殊哥儿那般文静,学这些怕是不必吧?”
不是,殊哥儿虽不是皇孙吧,但也是公主府里的小公子,身娇肉贵的,怎么还得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万一磕碰受伤了可怎么好?
华贵妃笑了,“先前我也是这么想,后头他们几个去了围场又平安回来,老天保佑,我想想也就觉得学一些倒好,如今殊哥儿个头长了,身板也壮实了,前几日见了,还给我和他娘耍了一路拳法,实实打得不错哩!”
可别说什么贵公子就不用自己学这些了,陛下要不是有那个本事,这会儿大业朝的天都变了。
“况且他在上书房里算是学文的,那上书房一伙孩子,有一批学文,一批习武,一批是杂学,学文的和学杂学的也都要学一点子武,真论起来,那帮学武的孩子才实在辛苦……”
华贵妃给华夫人描述着那些习武班孩子们上武课的情形。
什么每日扎马步跳沙坑练对打,又会时不时地被武师傅带到京郊的老山林子里头实地打猎……殊哥儿学的这点跟人家比起来压根不够看的。
华夫人听得越发咋舌。
“啊?这,这莫不是要把那些个宗室子弟培养成将军?”
大业朝以武立国,可两三代后皇子们的武功就十分地稀松了。
至于宗室子弟,那更不用提了,学点文也就算了,不能科举那不还能陶冶自身么?
要是习得一身武功本事……那能不受皇上忌惮?
是以有钱的大多不学无术,斗鸡走马,没钱的就靠着那点月俸混日子。
这些宗室子进宫是为了过继,可有学文的,有学杂学的,有学武的,这又要怎么挑?
华贵妃摇摇头,“陛下深意,岂是我这样的后宫妇人能懂的?”
不过虽然她不大懂吧,但如果陛下龙体康健,还有二三十年的寿数,那培养这些个宗室子,倒也是真不亏。
学什么的都有,还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那能不好用?
华夫人又接着问,“不是说几位公主府的小娘子也在宫里上学?不知道她们学的什么?难道就不需要伴读?”
要是需要伴读的话,她岂不是就可以顺势把小孙女送进宫来?
“她们学的,跟男孩们都差不多……倒是用不着伴读。”
要什么伴读呢?
这几位小娘子,学的那些,可跟她少女时学的相差太远了。
她少女时期除了读书认字外,就学了点琴棋书画,针指刺绣之类的,哪一样都不精通。
而现在的小娘子,听外孙季殊回来提起,几个表姐打算盘都比他快。云慧云贤都擅长杂学,云静小小年纪,竟吵着要专门学武。
尤其是五公主,不光要什么都要学,那可是经常出入御书房的,似乎陛下连奏章都让五公主看呢。
就这几位小娘子,哪个府里的贵女能给她们当伴读呢?
不过这种事就不必同嫂子说了,免得外传出去,多生事端。
毕竟,从古至今,也没有公主继位的。
就算陛下有这想法,公主她自己敢么?
大臣们和宗室们能答应么?
外地的藩王能没有想法?
万一那些邻国听说女主临朝,都想来占便宜呢?
还有公主总不能不成亲,这成亲了驸马又算什么呢?皇夫?
公主要是生儿育女可怎么办?
临近鬼门关的时候,又怎么能保证皇夫不起歪心思,臣下不会趁机作乱?
总而言之,在她看来,十分的不可行。
不过,也难保陛下给五公主争取到强过一般公主的军政大权,比如监国公主之类的。
可惜了,四公主就是出嫁得太早啊!
华夫人听了越发的吃惊。
“什么,小娘子们竟然跟儿郎们学的都是一般?”
“这怎么行?她们,她们,都是娇滴滴的小姑娘,竟能吃得了这个苦?”
“云家那三个,老三还小,看不出来什么,两个大的倒实在是用功,每回考试,跟小郎们用的是一般的考题,论分数,都排在前头哩!梁家的刚进宫也看不出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