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哥所。
弘时收到苏培盛送来额赏赐有些莫名其妙,平白无故的汗阿玛送赏赐来做什么?
不过既然送来了,弘时当然高高兴兴的收了下来。
但是弘昴在收下赏赐后若有所思,随后也没去后院看望儿子,而是去了书房,拿起一本账册来,继续算账。
如今他和弘时都跟在怡亲王胤祥的后面办差,而怡亲王虽然名义上总管大清所有的事情,但实则现在怡亲王手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会考府,要查清各个部门地方的账本。
于是弘昴和弘时现在的工作就是跟着怡亲王一起算账,一起应付那些账上有亏空,却哭穷没钱还的官员。
不得不说,这些经历让弘昴大开眼界。
之前无论是在上书房,还是在雍亲王府里,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有些事情都是相互谦让,绝对不会把事情闹大。
弘昴还真没见过什么泼皮无赖,现在他算开眼了,那些人是恨不得把事情闹大,让大家都可怜他,然后让上面的人碍于无奈免了亏空。
可这一招只能适用于要脸面的人。
胤禛既然成立了会考司,就是下定决心不要脸了!
当然他也是被逼无奈,先帝驾崩后,国库就只剩2716万银子,看着多,可面对大清朝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而各地的亏空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在这么下去,总会有一天国库没了银子。
大明朝是怎么灭亡了,作为皇子他们清清楚楚,说白点就是——没钱!
军饷发不了,天灾没办法救灾,底下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反了。
要知道当年最初攻破皇宫的人,可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的军队。
大明朝不是亡于大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
那为什么大明朝会没钱了?
从李自成的军队进入京城后,查抄各个官员的府邸,查抄出来的财务,就能一窥究竟,一个个都富得流油,查抄出来了七千万两白银,这还只是黄金白银,还不算其他古董字画等值钱的东西。
也因此,等大清入主中原后,对这些汉臣十分警惕。
一方面是因为不是一个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大明朝这些官员干的实在是太漂亮了,江南那么大的富裕之地,一年的税收竟然只有四两银子,实属厉害。
胤禛可不想日后大清朝落到这种地步,所以哪怕不要名声了,他也要一算到底。
如今对于会考府,已经整个大清官员来说,视线都聚焦到了山西。
年羹尧之前提前离京,就是跑去了山西,考察实情去了。
事情还要从之前说起,胤禛继位后,就命令礼部选择一位官员去祭告华山。
这种事情自然都是美差,任务不重,走个过场,到了地方选个吉日把祭文读了便是。而且还是肥差,因为一路上吃喝玩乐不说,还会有官员巴结孝敬。
自然是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去做。
但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碌碌无为按部就班了几十年的内阁学士田文镜突然雀屏中选。
田文镜虽说已经六十几岁了,但也没推迟,领了旨意后就去了。
没想到却给了田文镜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在路过山西的时候,发现山西发生灾情,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需要朝廷救济并且下达一定的救济政策,比如免除当地当年的税收。
然而作为山西巡抚的德音却为了个人的政绩故意隐瞒灾情,这就使得山西百姓不仅得不到救助,还需要正常缴纳朝廷税负,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田文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写了奏折让其送到京城,奏报皇上这事。
胤禛最初接到田文镜的奏折的时候,还有些不信,一来是田文镜不是他心腹,二来山西巡抚德音才写了山西省国泰民安的奏折上来。
但胤禛毕竟是谨慎的性子,正好年羹尧不宜在京城多待,要回西北主持大局,于是雍正就让他去山西查一个究竟。
年羹尧到了地方,根本就不用查看,就看见了大旱的灾情,立马写了奏折上奏皇上,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这个时候,山西巡抚德音也不知道是不是从熟人那里提前得到了消息,因此连忙上了一份奏折给胤禛。
承认山西发生旱灾,但只是部分地区而已,灾情在可控范围之内,不需要朝廷拨款赈济。
加上今年是胤禛登基的头一年,这么喜庆的时候,要是爆出发生了旱灾,那就太大煞风景了。既然灾情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才斗胆没有上报。
这番说辞有理有据,胤禛又在千里之外,要是不心生警惕,怕真会被德音糊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