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方面也是不少人都拿废太子胤礽当做试探皇上的诱饵,看看皇上对再立一个皇太子的态度,反正这事成与不成,都有废太子胤礽垫背,自己不会怎么倒霉,大家自然都愿意拿他当诱饵。
三阿哥胤祉的情况不用多说,皇上前一阶段最喜欢的儿子,又是现在最年长,身份最贵的皇子,自然有人拥趸。
至于八阿哥胤禩,其实现在支持他的人,有一半也是像废太子胤礽那样的理由,拿八阿哥胤禩当试探皇上的工具,反正最后倒霉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八阿哥胤禩。
另外一半则是真欣赏八阿哥胤禩这人的行事作风,要是八阿哥胤禩上位,以他温和的性子,大家未来日子都能过得好一些,那为什么不去支持,不去赌一把了。
没人天生喜欢受虐,有机会,而且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反正皇上也不可能一杆子打死所有人,那为什么不去搏一搏?
而四阿哥胤禛,现在既不是皇上最看重最喜爱的儿子,又不得群臣的支持,他凭什么成为新帝?
除了四阿哥胤禛名下的奴才外,就没几个人看好他。
第219章 杀鸡儆猴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皇上一天天的老去,却迟迟不定下储君人选,大家都没办法静下心来当差。
哪怕就是七月策旺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杀拉藏汗、囚其所立da赖,也没有熄灭大家给皇上上请立储君的折子。
这日子在这样下去,就没办法过了,所有人都为储君之事心烦意乱,连战争来了,也没几个人用心出谋划策。
没办法,这打仗都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户部拿不出来那么多粮草银子,大家就是想打,也没资本去打,所以在等待四阿哥胤禛筹措粮草银子的时候,不妨上一封请立储君的折子。
万一,自己运气好,就被皇上选中了?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不如有枣没枣打三竿。
嗯,皇上的确是选中了些人。
此时此刻,皇上对朝堂局势不能说完全掌控,可勉强还算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所以皇上看清楚了这些人的心思,这样继续下去可不行。
在御史陈嘉猷联合不少人上疏请求皇上立储后,又撞上了皇太后病危的事情,这让皇上不免有些物伤其类。
于是皇上爆发了。
你们不是要一个朕的回答嘛,朕就给你们一个回答。
皇上因此下了圣旨,在圣旨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诉说了作为帝王想要做好一个明君的难处,话说自己身体时好时坏,惹得众人担忧,所以特意召见众位皇子和大臣,说清楚立储的事情。
说了一通情真意切的废话,核心就只有两点:
一、是他做一个明君的不易。
二、你们这些人要是再上奏折,那就是吕后、长孙无忌之流的小人,想要等他驾崩后,权倾朝野。
然后将御史陈嘉猷通通罚了,不仅罚了这些人,连之前上书请皇上册立储君的大学士王掞等人也被处罚了。
皇上都把话说道这个份上了,群臣自然不敢再说什么,好歹消停了一阵。
当然这些人会消停,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皇太后病危。
皇太后如今也是七十七岁的高龄了,这个年纪薨了,也是喜丧。
可皇上不那么想呀,每次看见那些暗示自己老了让自己早点立储君的奏折,皇上都会去看看皇太后,调节一下心情。
皇太后可比他大,皇太后都没有薨逝,他又怎么会先走一步。
所以这会儿眼瞧着皇太后病危,是真病危的那种,皇上心情复杂,有些悲伤,又有些害怕。
皇上其实不怕死,他是不信长生不老那一套的,可他怕这会儿死!
因为他还没有给大清江山社稷找到一个他心里完美的继承人。
他不想死,不敢死。
怕大清江山社稷因为他没有选好一个继承人而亡!
可现实就是,你越是不想发生的事情,它就越是要发生。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皇太后薨逝。
皇上悲痛不已。
皇太后薨逝后,皇上就再也没有了长辈,连同辈也没几人了,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这无不告诉他,他也老了。
皇上也的确老了,在皇太后还没薨逝前,他就双腿浮肿,不能走路,为了方便守在皇太后身前进孝,皇上没有回乾清宫,而是直接住在苍震门内。
等皇太后薨逝后,皇上悲痛欲绝,更是病倒在床。
五阿哥胤祺见状,想着自己是被皇太后抚养长大的,因此大着胆子向皇上奏请,说他自幼蒙皇太后抚养,皇上既然现在身边了,那么皇太后丧仪的事情可以让他去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