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夏(155)

林岁夏重重地点了点头:“爸,我知道了。”

从暗室出来,林岁夏发现周奇似乎没有发现她和林韬离开,他沉浸在自己的紫砂世界里,俨然有了林韬专注时的风采。

而她坐到自己的泥登前看着自己那把效果不太理想的莲子壶,林岁夏索性直接将那团泥团揉成了一团,重新拍打。

失败不可怕,不断失败,不断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切泥条,拍泥片,一下一下……林岁夏不厌其烦地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

这一拍,就到了日暮西沉。

林岁夏抬头,发现周奇今天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离开,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做壶当中,而且已经完成了一半。

而林韬也没有离开,等林岁夏看清林韬泥登上刚刚完成的紫砂壶时,她又惊呆了。

虽然知道林韬的手艺非凡,但再次亲眼看到他制作出把这梅枝盘腾的紫砂壶时,还是感觉非常意外。

“爸,这是什么壶啊?”

“客人定制的梅桩壶。”林韬声音平淡,头也不抬,他还在修整一些细节。

林岁夏这才想起来,梅桩壶是用堆花手法,以梅桩、树皮及缠枝塑造成型,成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梅花傲雪凌霜,自古就象征着不趋荣利,坚强、高雅、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民间也是传春报喜的象征。

古诗词中“梅”的意象颇受诗人词人的青睐,吟梅诗词甚多:“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以梅花为主题的梅桩壶也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她记得2013年瀚海秋拍,何道洪的“歪嘴梅桩套壶”拍出了1265万的高价。

这套歪嘴梅桩套壶,壶呈现下大上小,向左倾斜的势态,弧度缓和的长流则平衡了壶身倾斜不稳定感,自然而生动。

梅枝弯成的把和盖的,疏疏地几朵梅花,没有夸张雕琢纹路树结,梅桩壶反而有股素洁雅致的风韵。

梅桩壶制壶工艺繁琐,耗时长,一把成功的梅桩壶对紫砂匠人的制壶技艺要求也较高。

首先,梅桩桩头是难点之一,梅的姿态与嘴和把的整体搭配,要浑然天成,整体走势要利落,一气呵成,一把好的梅桩壶才能有精气神。

其次,梅桩的不规则卡盖也是工艺难点之一,报废率很高。因为一定要开盖做盖,这对匠人要求非常高,必须对尺寸了然于心,才能保证契合度和密封性,差之毫厘,一损俱损。

只有通过经年的积累,才能顺畅生动地表达梅桩的肌理,将梅花的美好品格包裹在茶器中,在梅桩壶上和谐共存。

许多制壶大家对于梅花意象都有自己的诠释,留下了一些梅桩壶的佳作。

比如陈鸣远制作的拼砂梅桩壶。

壶体仿梅花树桩,形制特殊,韵致古拙。壶以上佳紫泥掺砂,细密润泽,呈栗黄色。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及贴饰手法,将泥浆层层堆积塑造成树皮状,栩栩如生。

这些林岁夏在书中看到时,都不免惊叹,没有想到今天看到了林韬亲手做这种复杂工艺的紫砂瞳。

而今天林韬做的名为九头高寿梅桩壶。

壶为古梅梅桩造型,壶体为一不规则若圆筒形的梅树桩,结疤错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驳驳。由梅桩底部向上伸展胥出梅枝成壶流和壶鋬,相互呼应。

枝上梅花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梅枝干、桩头、梅树瘿节生长自然,宛若冰肌铁骨之势。壶盖平坦,与壶体嵌合严密。盖钮为一小梅枝,亦有梅花及花苞,与壶身上梅花相呼应,展示了古树新花之美。

通体观之,梅桩茶具刚劲有力,比例协调,气韵浑朴,一派天成。

“太惊艳了。”林岁夏感慨道。

她忍不住拿出手机将林韬修整细节的样子录了下来,转头发现周奇依旧沉浸自己做壶的世界里,似乎都没有听到刚刚林岁夏的惊叹。

林岁夏将手机直接移动对准周奇。

今天的他没有像前几天按她的要求穿上夏季汉服,他就是一个现代青年,身处紫砂壶的世界里,认真地守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随后,林岁夏又后退,将这认真做壶的一长一少全都装进了镜头里。

此时,窗外夕阳正挂在树梢,林岁夏缓缓移动手机,看到这日暮西沉的美景,瞬间让她忘记了之前胸中的丧气。

拍完以后,她简单地回看了一下,一股恬静之美跃然于眼前。

林岁夏想到了什么,打开短视频,把林氏紫砂壶的账号改成了“夏天的小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