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动几缕调皮的发丝,在光洁的额头上扬起又落。
他看看手上的盘子,轻轻呼出一口气,“只能先放着,等你睡醒再吃了。”
他把盘子放在躺椅侧面的窗台上,转身回到前院。
肖大嫂见他出来,扭头往里望了一眼,笑着问:“睡着啦?好像没听见她说话了?”
“可不是么,喝醉了闹腾得很。”他嘴角挂笑,“擂蒜子辣椒做什么?”
“这姑娘心眼实,讨人喜欢。我想着她们来了一趟,做一锅仙米冻让她们一人带一盆回去。春明割仙人草去了,别看他臭着脸,其实心里还是很愿意去的。”
肖大嫂笑容温煦,手里的擂杵麻利地捣着辣椒和香蒜。
“我刚才听她说想吃果子,你去摘几篓子下来给她们带回去。”
“知道了,这就去。”
“等一会你再去张师傅家里问问得空了没有,这缝纫机用不了,实在耽误功夫。”
“好。”
宋二嫂午觉睡得短,从客房出来闻着熟悉的味道寻到灶间。
她默默看着肖大嫂拄着双拐拿笊篱捞锅里的仙人草梗子,犹豫了一会才走进去。
“肖大嫂做仙米冻呐?”
“是啊,做一锅让你们吃了好赶路,也带点回去给你们家里人尝尝。”
“嗐,你们实在是太客气了。尝几块就行了,连吃带拿怎么好意思。”
宋二嫂客气地笑笑,在灶膛前坐下来添柴火。
她想了一下,微微扬起嘴角,“我这人说话不爱藏着掖着,我是觉得东明兄弟这人挺不错的,想说给玉兰妹子。”
“哎呀,这....”肖大嫂激动地放下笊篱,手忙脚乱在围裙上来回擦手,感激地说:“那、那可真是太好了!我这也发愁呢,东明年纪也不小了,老是不成家怎么行呢。”
宋二嫂笑着摆摆手,示意她别激动。
“做媒人嘛,有些话还是要问清楚的。就是....你看啊,东明兄弟长得不错,说话做事又懂得体贴人,这家里也挺好的,应该不愁娶不到媳妇,是吧....”
嫂嫂和弟弟虽然跟着住一块,但又不是爹娘那样需要奉养。
这方面的条件差是差了些,问题也不大。
主要是她在路上拉家常的时候听说这肖大嫂还是个有缝纫机的裁缝。
这手艺可是能吃一辈子的。
整个红星桥大队一百多户,也就三五台缝纫机。
这家庭条件也不差,23岁还没娶媳妇就挺让人费解的。
其实,她还有个更好奇的问题。
肖家大哥原本是见潭公社后勤组的,因为一场火灾救火因公殉职。
这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空缺了,家里有适合年龄的补上。
也就是发生在三年前的事,按理来说,肖东明应该补这个工位才对的。
但她不敢问,毕竟这是往人伤口撒盐的事。
肖大嫂的笑容逐渐变得苦涩了起来,沉默地把加了枧水调好的米浆倒进锅里,拿起一根长棍一下一下搅着草汁和米浆。
良久。
她重重叹了一口气,眼圈泛红。
“我家的事,附近都知道。既然大妹子你问了,那我就说说吧。”
她看着锅里逐渐变浓稠的绿色米浆,咬了一下嘴唇,呼出一口气,声音低低的。
“我家门口那一大片水田你见着了吧,那是青塘大队第五生产队的。他们生产队几年前从外省来了个插队女知青,姓陆。”
“这陆知青长得斯斯文文白白净净的,戴副眼镜,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娇学生。有一回在田里中暑了,我家离得近,老乡就把她抬到我家让帮忙照看一下。”
“这姑娘性子有点傲,我好歹照顾了她一下午,后来也算是有那么点人情往来。我男人之前在公社上班的,那年秋天起火的事你应该知道,他就…”
肖大嫂擦了一下眼睛,吸吸鼻子,眼里逐渐有了愁苦之意。
“我这腿是年轻的时候砸坏的,为了保命就成这样了。那时候家里办丧事,我这身子骨不方便。陆知青下了工就过来帮着我族亲一起忙活,这一来二去的,跟我家就走得近了。”
“她那个生产队长看她和我家东明年龄挺合适,亲自来说媒,说陆知青也是有这个意思的。这就顺理成章的处了对象,也就个把月的事,她提出还是早点结婚的好。”
“我肯定是一百个同意的,张罗着请族亲把这房子翻新了,又让东明去置办聘礼。”
“陆知青三天两头跟我说生产队活太累,她累得都没时间过来看我。反正是一家人,能不能让她去顶公社后勤那个缺。东明回来带米的时候我跟他商量了一下,就同意让她顶上了。”
宋二嫂静静地听着,听到这里,忽然瞪大眼抬头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