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显然没注意到对方的小心思。
早晨起来吃的少,又出来逛了一个多时辰。
她不免有些饿了。
随手夹起碗里的芙蓉鸡片儿尝了一口。
语带好奇的道。
“对。”
康熙端起桌上的白瓷茶盅。
喝了一口。
挑了挑眉道:
“你知道他?”
“唔,也不算知道。不过以前在家的时候,恍惚听我哥说起他的名字,据说他是个治河的大才。”
摇光神色顿了顿,随口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她当然不是从哥哥口中知道的。
毕竟大哥浚玉一直都在京为官,还没有外放过,根本不可能认识靳辅。
至于其他的哥哥们。
二哥三哥早早的就外放当差了,她进宫的时候,四哥和五哥年纪也不大,都在国子监读书,还没有入仕。
自然也不会认识靳辅。
不过,摇光倒也不担心对方发现自己撒谎,毕竟,在京为官的大哥浚玉官职并不高,康熙平常日理万机,肯定不会为了这么点小事去专门问他的。
摇光其实很早就知道靳辅了。
只不过不是在大清,而是还在现代末世之前的时候。
那时候,她看过一个很出名的电视剧,讲的就是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治理水患的事情,里面的演员也是她非常喜欢的。
所以,来到大清之后,才会对其真人感兴趣。
“靳辅确实可用,先帝时就任内阁中书。朕登基之后,从郎中迁了内阁学士,后又做了安徽巡抚,参与了平定三藩。做事勤勉、廉洁、有经验,朕已经调任其为河道总督,负责全权处置黄河、长江、淮河沿途水患。”
康熙是是一个实干型的君主。
典型的金牛座性格,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者。
有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性格中的隐忍,使得他从幼年登基起,便懂得自持和忍耐。
所以。
即使承受再大的压力。
他也从不将朝政上的烦恼和情绪,带给自己的女人。
哪怕当初吴三桂造反,朝中一度混乱,众臣相继上书要求妥协的时候。
回到咸福宫面对摇光。
他也依旧情绪平和,保持着往日的风度。
但。
或许是前两日巡视河道的时候,黄泛区百姓的艰难生活,给这位年轻的帝王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此刻的他。
忍不住眉头微蹙,多说了一些。
“朕自从亲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至今尚存。”
“治国如治水,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百姓靠天吃饭,若是遇上旱灾水灾,就没有活路。要么当上盗贼,为祸乡里;亦或是卖儿鬻女,妻离子散。民生多艰,实非朕愿意看到的。”
摇光放下手里的筷子。
静静的听着,并没有班门弄斧,发表什么意见。
她并不是河道专家,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是偶尔在课本里看过一些文章,知道防止水患泛滥,要植树造林什么的。
但是,当她真的来到大清。阅读史书,了解里的这个时代以后才知道,植树造林、疏通、改道这些治理水患的基本方法。
不光这个年代的皇帝和官员们明白。
历朝历代的官员,也都是明白的。
而且,地方的官员,大多也都在积极的去实施这些措施。只是,毕竟科技不够发达,人力有限罢了。
甚至,在更久远的许多朝代。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河水泛滥,就已经设置过“虞”、“衡”之类的保护山林,防止百姓滥砍滥伐的官职。
甚至,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最早的虞官产生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舜帝任命九官二十二人。
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雅间内一时安静下来。
康熙起身,从旁边的笔墨台拿起一支笔,在纸上重重的写下了“康熙”两个字。
负手久久的凝视着这两个字。
“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良久。
康熙回头问道。
摇光对上康熙的目光。
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么多年读书练字,她的学问并不差。
当然知道“康熙”二字是什么意思,也能体会到对方此时此刻的心情。
“我想,这便是皇上心中的家国理想。万民康宁,天下熙盛。”
“不错,这是朕登基后所用的年号,也这确实是朕的家国理想,是列祖列宗和皇阿玛对朕的期望。”
康熙呼了一口气。
轻抚右手的扳指。
凝视着纸上的“康熙”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