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老师教得尽责,但一个老师对着他们班上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除了课堂授课时间后,留给一对一辅导学生的时间并不多,所以阮欣炀觉得自己的字能在短时间内较同龄人出色,得归功于姐姐的指导,如果靠他自己摸索的话,能写得稍微工整点就不错了。
“好好好!都是我的功劳。”阮欣月见两人都说是自己的功劳也不推了:“娘,我们明天新居入伙后,是不是该给小炀配一个小厮了?”
之前没有配小厮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地方住,现在搬到新居后住的地方完全不是问题。
有个小厮阮母和阮欣月也比较放心点,以后粤绣楼忙起来了,两人也未必能像前几个月一样能天天亲自接送阮欣炀。阮欣月估计得分更多的额精力在店面,而阮母则需要管理绣房。
“是该考虑了!月儿,你身边是不是也要配一两个丫鬟?粤绣楼装修期间各种忙,可这只是开始,粤绣楼开始营业后估计会更忙,身边有有一个两人搭把手,琐碎的事情就不用自己亲力亲为,这样能轻松不少。”阮母早就想提这个事情了,装修期间很多事情都是女儿亲自跑上跑下,要是身边有一两人丫鬟使唤的话,女儿就不用这么辛苦。更重要的是以后作为粤绣楼东家外出办事谈事,身边跟有一两个丫鬟跟着才有气场。
“娘,我这边暂时用不着,现在还在抓紧时间将粤绣楼各层的营业人员配套起来才行,配套起来后,很多事情都有人会去处理,”阮欣月实在是不习惯身边有一两个人如影子般跟着,睡觉有个人在门外守着,她需要个人空间。
阮母点了点头也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帮儿子挑小厮的时候遇上合适的一同买回来就是。
两人正讨论着,阮欣炀收笔,小心地等纸上的墨水干了后将绣娘花名册递给阮欣月:“姐姐,你看看如何?”
阮欣月对着张掌柜给的名字对了两遍,也没看出有何不妥后,朝阮欣炀竖起了大拇指:“非常好!以后粤绣楼的书写工作就交给你了。”
“姐姐,真的吗?真的吗?”阮欣炀听到姐姐这样说,连连求证道。
阮欣月认真的点了点头。
“太好了,我终于可以为家里做点事情了。”阮欣炀一直以来总想为家里生意贡献一点力量,可是一直都没找到机会。
现在终于能帮家里做点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了,这让他非常高兴,所以写好字读好书不仅仅以后能考取功名,在平常的生活中作用也很大。
阮母看着儿子能写一手好字并且乐于分担家里的事情的感到欣慰,想起明天还有要事,忙对一双儿女说到:“已经很晚,快收拾下睡觉吧,要不然明天就该起不来了。”
两姐妹点头应好!几人互道晚安后各自回房休息。
*
景顺六年农历十二月初一。
阮家三人起了个大早,简单吃过早饭后兵分两路。
阮欣月则去粤绣楼的绣房,今天是绣房绣娘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总有有个阮家人坐镇。
而阮母和阮欣炀两人则前往新房子,新房的入伙吉时是巳时,他俩就就先过去准备拜祭所需的拜祭品。
接近辰时,阮欣月到达粤绣楼的的三楼绣房,她到达时,从粤绣小店提拔上来的陈掌管已经招呼着早的绣娘入座。
陈掌柜本人是一个比较精明能干的人,是粤绣小店开张时,张掌柜千挑万选地招募进来的,先前绣帛轩和粤绣小店同出一家,陈掌柜跟在张掌柜跟前学习了几个月后,对绣帛轩和粤绣小店的运作比较熟悉。
作为为数不多的知道两家已经拆伙的人,陈掌柜知道两家拆伙后粤绣小店的店面人员就归阮管,他很清楚的知道阮家就是自己以后的东家。
所以当阮欣月问他是否有意到粤绣楼做七彩绣的掌柜时,陈掌柜一口就应了下来。
人往高处走,粤绣小店的掌柜虽说已经很不错,但作为粤绣创始人的阮家如今捣鼓的粤绣楼肯定是比粤绣小店更高格调,难得东家看得起自己肯给自己机会,他觉得跟上东家的步伐肯定没错。
陈掌管发现阮欣月后,马上迎了上来道:“阮小姐,四十二个绣娘都已经到齐。”
阮欣月点了点头:“好,有劳陈掌柜。”
绣帛轩原有的绣娘中,除去身契在靖康侯府的,外招的绣娘留在绣帛轩和来粤绣楼的人数五五分。
对于这个数字,阮欣月并不意外。很多绣娘是奔着稳定,奔着绣帛轩背后的靖康侯府这座大山而来的就不想挪窝了。而奔着绣艺绣技,在绣帛轩混得不如期望,寻求发展的这类绣娘大多都来了绣帛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