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徐常氏从锅里面捞出一颗豆子,吹凉后丢进嘴里,点点头道:“可以了,诗梦你也尝尝,豆子就要煮到这种火候,豆瓣变沙豆子皮不能破,这样的豆馅包出来才好吃。”
徐老太说着手脚麻利的用漏勺将锅里面煮好的豆子都捞出来,放到一旁的大铁盆里面晾着,然后回身进屋去处理已经醒好的黄米面团。
包粘豆包的过程,其实和包饺子包包子没什么不同,都是将醒好的面团切成大小合适的面积子,擀成皮后将煮好晾凉的豆馅包进去,团成球。
不同的是为了豆馅吃的时候口感好,徐奶奶在豆馅晾凉之后往里面加了两勺糖,豆包包好之后,没有直接放在盖帘上,而是一个一个的被摆放在了晒干的豆角叶上,在安放到盖帘上面去。
那些干豆角叶,是秋天的时候豆角下架,到菜园子里面拔秧子时特意选出来留下的,为的就是蒸豆包的时候垫在底下,这样粘豆包出锅的时候,就不会黏在盖帘上面。
徐老太把孙女叫过来就是有心教她一些东西,所以蒸豆包的时候就主动让孙女尝试跟着自己一起包。
徐诗梦心细手巧,老太太的动作她基本上看过一眼就能学会,很快几个有模有样的粘豆包就被她包了出来。
徐老太在一旁看着,十分欣慰孙女伶俐聪明,又感叹今年第一锅粘豆包蒸的时候用的是去年的陈面,要是新米磨出来的黄米面,蒸出来的豆包肯定更好吃。
在老徐家一锅的粘豆包是肯定不够吃的,他们家人口多,往年蒸过的豆包拿到外面冻瓷实后,都会被放进家中大口备用的大水缸中,从低下码到最上层,要将水缸塞的满满登登,才能够一家人吃一个冬天。
所以这一天,徐家堂屋灶膛内的火就没熄灭过,粘豆包是蒸了一锅又一锅。
徐家那三房出摊赚钱的儿子媳妇们回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刚出锅的热腾腾香喷喷黄澄澄的粘豆包。
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黏糊糊的豆包沾着白糖,都不需要在配上其他的菜,软糯酥滑吃的极为畅快。
在外奔波一天的辛劳,仿佛都被那甜甜糯糯的口感给软化了。
徐老太为自己的孙女向大家要表扬,今天这一锅又一锅的豆包,她孙女也是出了力气的。
端着饭碗的徐诗梦听着大家对她的夸奖,心里面甜滋滋的,她喜欢这种感觉,黄米豆包沾白糖,也许就是家的味道。
第二十四章
温热的火炕上,徐诗梦蜷坐在窗台前,用窗台当桌子,埋头写着寒假作业。
在她的周围,徐家村内与她年龄差不多的小闺女们几乎都在这里,大家以各种姿势,或趴或卧或坐,忙着她们自己的事情。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徐诗梦就变得非常受小伙们的欢迎,附近的小伙伴们总是喜欢到她家来找她玩。
用李美凤的话说就是她们家屋子暖炕又热,没有大人管着,能听戏匣子还有零食吃,大家可不就喜欢过来嘛。
李美凤说的一点没错,徐诗梦她们家现在住的这间西厢房,因为要制作卤味的原因,灶膛里面的火每天都要烧着,几乎二十四小时不断火。
这就导致她们家现在的火炕总是温热的,屋子里的温度自然也就跟着升起来了。
徐家卤味摊的生意现在是越来越好,与之前比起来销量至少多了三倍,就这还在往上涨。
现在光是西厢房的一口大铁锅已经有些不太够用,徐宏伟已经在想着等正月闲下来的时候,在院子里单独垒一口灶台出来。
因为生意实在是太好,徐宏伟和李桂荣两口子现在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能陪孩子的时间几乎没有。
徐诗梦没觉得这有什么,但两口子都觉得亏欠孩子,自然就要在别的方面找补一下。
对于村里的孩子们过来找徐诗梦玩,两口子都是很欢迎的,为此他们还特意炒了一麻袋的瓜子,又到集上的杂货铺秤了一些散糖块、桃酥还有江米条回来,给过来玩的孩子们当零食吃,为的就是他们在外面忙的时候,被留在家中的女儿能不觉得孤单。
李美凤口中的戏匣子是徐诗梦家的那台带着收音机的双卡录音机,那是李桂荣的嫁妆,她嫁过来的时候嫁妆里面最值钱的就是这台双卡录音机。
现在这台录音机是徐诗梦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东西,她们每天上午都会围着录音机听省台的儿童故事。
有的吃有的玩还有故事听,最重要是这边有高年级的李美凤和学习特别好的徐诗梦,做寒假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的题,找她们就能解决,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