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坐井观天(39)

作者:南瓜夹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听见马老师的问话,徐诗梦没有任何犹豫的回复:“我听老师们的。”

年龄还小的徐诗梦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对未来也是懵懵懂懂一无所知。但是谁是真心对她好,即便是小孩子也是能分辨出来的,她相信慈爱的老师们会真心为她着想。

“那好,我们就把担子先给你加上了,要是不习惯就和老师们说。”

马卫国说着从抽屉里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徐诗梦道:“这是高年级的作文本,是你们上了三年级之后才会用到的作业本。这本先提前给你,老师对你的要求就是,寒假中的每周你都要写一篇日记,字数超过二百字就可以了。”

“要是不知道什么是日记,就到图书馆去查一查,那边有中小学日记范本,你可以借过来看一看。格式就按照范本上面的写,但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东西,等到假期结束,你要给老师交上来五篇合格的日记,知道了吗?”

马卫国说完,徐诗梦就从他的手中接过作文本,翻开本本好奇的看着里面一排一排的的小格子,还有小格子旁边的大片空白,觉得这个作文本真的和她之前用的作业本很不一样。

见马老师交代完了,孙老师也取出了她早就准备好的东西,递给徐诗梦说道:“这是我托在市里工作的同学给捎回来的,是这几年市二小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数学卷子。这里一共有六套卷子,你拿回去做做看,里面可能有一些题目会涉及到下学期的内容,不会也没关系,空出来等开学的时候老师会教你。”

对于孙老师来说,做题不是目的,她会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要知道,徐诗梦现在的成绩与市里孩子们的差距到底能有多少。

用通俗一些的语言来说,就是给学生摸个底。

“好的老师,谢谢老师。”收到卷子和作文本的徐诗梦向两位老师道谢,她又不傻,这架势一看就是老师们想要给她开小灶,老师们这么关心她,她当然是感谢的。

回家的路上徐诗梦是抱着卷子和作文本的,因为她的书包里面装着字典、书本、文具还有她借过来的书籍,实在是再塞不进去东西了。

比起班级上其他的同学,徐诗梦的书包要沉的多,就算是正在上五年级的李美凤书包都不一定有她的沉。

回去的路上,那沉甸甸的小书包坠在徐诗梦的背上,压的她脊背都弓了起来。但弓上一段时间后她又不得不将腰背挺直,因为在书包的压迫下,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实在是太累了。

就这样,徐诗梦一会弓背一会弯腰一会又要在直起来,时不时的还要停下脚步将怀里抱着的卷子和作文本往上推一推。这些繁琐的动作和沉甸甸的书本,要是换成别的小朋友可能早就不干,撒泼打滚满地哭,但徐诗梦却甘之如饴。

因为这些对她来说只有甜蜜没有负担。

就这样,背着一大堆的东西,抱着老师们给开的小灶,徐诗梦开始了她的假期。

第二十三章

整个腊月,徐家一家人都很忙,家里面各房的中间力量都在忙着赚钱,他们想要趁着年前最热闹的这段时间多挣一些积蓄,这样家里面的情况就能多改善一些。

被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也有一些农活要做。

一进腊月徐常氏就是开始张罗着要蒸粘豆包,粘豆包是东北这边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用黍子也是就是黍米磨成面粉后,和玉米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包芸豆蒸制而成。

黍米也叫黄米是徐家地里自己种的,这种米黏性高,吃进去之后消化慢,所以非常顶饿,基本上一入冬就是农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主食。

东北的冬季农户家大多数一天只吃两顿饭,因为猫冬的缘故他们都起的晚睡的早。

但就算是这样,吃两顿就能顶一天,也能看得出黍米的耐消化程度。

徐诗梦听她爷爷说,过去有的人家地少人口多,就在地里多种黍子,这样进入缺少食物又天气寒冷的冬季,耐饿的黍子就是保障一家人都能安全过冬的功臣。

现在日子好过一些了,谁家也不用在指着黍子救命,但冬天蒸粘豆包的传统却依旧流传下来。

粘豆包在蒸制之前,需要先把黍米去壳并且磨成粉,这个活在过去需要到有碾子的人家去借碾子,费时又费力。现在不用了,只要扛着粮食去乡上,那边有电磨坊,花上一点钱,用不了多长时间,蜕壳磨面就能一步到位。

徐老爷子明天就打算带着一些黍子去乡里,加工成黄米面在带回来,徐奶奶觉得反正去一回,最好在带一些玉米面回来,蒸粘豆包的时候也能用得上,所以这爷孙俩就被打发出来搓玉米。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