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人道出了众人心中所想,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这是自然。”星澜肯定了他的话,“协调五国兵力,防止有人从中作歹都是必须之事。当初五国会谈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所以今后,朕将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协调各国抵御外敌之事上。”
这话一说,前面出来谏言的臣子简直想自打嘴巴!
这要是大敌当前,当然要团结对外,但这各国谁不怀点小心思呢。
这咱们梁国的陛下去主持五国大局了,谁来主持梁国呢?
梁国自身不成一摊散沙了吗?
“请陛下三思啊!”又一老臣道,“咱们梁国这几年内乱不断,现下刚刚恢复,正是需要您主持大局的时候,您要是不理朝政,臣等担心梁国又要被那些个蛀虫所害啊!”
臣子们又纷纷点头称是,即便是亲近如苏幕遮,也皱起眉头,没有猜到星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星澜似是料到大家的反应,微微一笑道:“诸位爱卿都知道朕前两日不在宫中,却大概都不知朕去往了何处。朕此行正是去请一位高人出山,在朕无暇顾及朝政的时候,为梁国主持大局。”
这下底下彻底炸了锅。
陛下这是,这是要禅让啊还是怎么的,去哪请了个山野闲人回来?
除了她,还有谁有资格统领这梁国?即便有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资本让人信服啊?
陛下到底在想什么,若贸然换人又不被推崇的话,梁国又要陷入大乱的!
“高人出山万万不敢,幸得陛下信赖,臣万死不敢有负!”
一道清冽的声音在大殿门前响起,众人忙回身去看。
正见一人锦衣正冠,大步而入,上前单膝跪地行礼。
不是旁人,正是玉京秋。
扳倒尚严华后就消失的玉京秋!
“玉尚书!”“是玉大人!”
不少人欣喜出声,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玉京秋过去在朝中声望极高。
当时他虽身为贵妃,但兼任户部尚书,年纪轻轻不仅管辖国库和整个梁国的经济运营,还执掌了工部、吏部大小适宜,与臭名昭著、拉帮结派的尚严华分庭抗礼。
尚严华倒台后,玉京秋辞官离开。数年来斗争的两大派系一夜瓦解,星澜得以执政。
虽说星澜执政朝中也人人信服,但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希望玉京秋可以回来,他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处理政务,都叫人佩服,非常具有人格魅力。
还听说他离宫后在各地开立了四方馆,不仅四处讲学,手下人也锄强扶弱,敢于主持公道,具有极高的名望。
没想到陛下能把他请回来,叫刚刚心下不安的朝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星澜起身,朗声道:“玉家世代忠良,昔有玉太尉为前朝女帝荡平贼寇,今有玉京秋为我朝奠定大局,今日,朕特封玉京秋为我朝摄政王,朕不在京时,代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宜。”
“臣,领旨!”玉京秋抬头,目光对上站在高高殿上的星澜,相视一笑。
不错,这就是他回京所要做的事。
做摄政王,做她身边最有力的支撑。
女帝和摄政王,或许才是他们最好的相处关系。
她从来就不是笼中鸟,不是他圈养的金丝雀。她生来就属于更广阔的天空,她想飞,他就助她飞的更远,更高。
梁女帝之位不过是她的起点,绝不会是她的最终归宿。
满堂的臣子一并跪下,拥护星澜的决策。
如果说有人能被封为摄政王,替代星澜主持整个梁国,那么那个人一定是玉京秋,不会有第二个。
除开他的能力和资历,他和星澜微妙的关系,也注定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背叛。
无人再敢辩驳。
……
散朝后,众臣退场,留在最后若敏也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她也是刚刚才知道陛下的这一决定。陛下也真是沉得住气,藏到这会儿才当场说出来,连圣旨也没让她提前准备一份。
但看她和玉京秋,不,她和摄政王的眼神交流,明显是早就商量好的。
在若敏看来,玉京秋回宫,做摄政王比入后宫做贵妃要好得多。
一来是身份和地位相称,二来……也是少了后宫不少矛盾嘛。
毕竟摄政王和其他妃子性子不一样,又爱吃醋,又容不下别人,嘿……
她一阵偷笑,转过身,正撞见她刚刚编排的玉京秋笑眯眯的站在她面前。
“奴才见过摄政王!”若敏慌忙行礼。
“若敏呐。”玉京秋悠悠道,“你现在是女官了,应该自称下官,而非奴才,怎么还没改口呢。”
“摄政王教训的是。”若敏一阵汗颜,真是不能背后说人坏话啊,一说就遭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