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猜测的主人公今天起得晚了点,是最后一个到的。
“三位大人,早上好啊。”
“早上好。”除了陈亮,其他两人都热情地回应了一声。
只有陈亮,不冷不热地“嗯”了一声。
不等几人说些别的,宫门大开,有内侍出来,带着四人进入了皇宫。
还是那个熟悉的文华殿里。
三位大人挨个讲完,轮到张清远了。
只见张清远在三人的目光中,缓步上前,站在案台前,拱手行礼,待顾云齐抬手让平身后,便开始了今天的日讲。
既然准备出彩,张清远思考许久,最后决定讲讲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
不过肯定不可能一上来就全盘否认程朱理学,毕竟从宋朝开始,“格物致知”的理论已经盛行了很多年。
他要真的把“知行合一”的全部理论一口气说出来,那就是挑战朱圣人的权威了,这无异于与现下盛行的儒家思想作对,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官,敢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肯定会受到文官们的一致讨伐。
毕竟当年王守仁提出这个观念的时候,在当时可谓是一声惊雷炸翻了文学圈,对抗了很多年才渐渐杀出重围,成为主流的。
所以老张同志只能循序渐进,说一些皮毛,不过就是这一些皮毛,就听的顾云齐眼睛一亮。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他当然想要吸收底下人的各类观点,博采众长,至于采纳不采纳,那就是顾云齐自己的事了。
而后面的三人,本以为张清远的日讲内容,还是跟之前的差不多,虽然不知道仅凭这样的水平,是如何获得圣上青睐的,但也没太当回事,毕竟内容比他们的还要差些,都认定圣上上次将人留下,绝对是偶然。
不过这一次,三人听了一会后,不由瞪大了眼睛,这个观念,很独到,很新颖啊!
没办法,作为一个了解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现代人,张清远当然明白分寸感在哪里,所以只是恰到好处地审判了一下“格物致知”的理论,点到为止,既不会让人感到冒犯,又会引发思考。
然后,忐忑的三人又不约而同地用余光撇了一眼上面端坐的圣上,发现圣上面色如常,没什么异样。
三人微微呼出一口气,圣上啊圣上,可千万不要感兴趣啊!更不要把张林留下啊!
可惜,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等张清远讲完,顾云齐果然开口将张清远留了下来。
跟上次一样,四人进门,三人出去。
等上了翰林院的马车,陈亮三人相互看了看,没有一人出声。
他们同时在心里叹了口气,因为他们都知道,张林这个盛宠,估计是跑不了了。
也不知道等回了翰林院,该是多大的震动。
一次可以说是巧合,可连续两次的留下,光用巧合就解释不通了。
况且今天张林的日讲内容,确实比之前强太多,就算再不想承认,也是超过了他们几个,能被留下,他们输的不冤。
不过三人也挺疑惑的,按理说张林想出这个观点应该不是一天两天了,日讲这都多少次了,怎么现在才提出来?
如果是他们的话,那肯定第一次日讲就提出,只等让圣上印象深刻,以后前途无量了!
当然,任他们想破脑袋也不可能想到,上次圣上留下张林,问的竟然是话本的事。
所以为了防止再次被留下,他们眼中才学尚可的张清远只能不再摸鱼,讲点干货了。
第587章 和盘托出
御前,顾云齐饶有兴致地继续问起张清远提出的观念。
因为陈亮三人离开了,所以张清远没那么多顾忌,斟酌着遣词造句,仔细向皇上说明了自己为何要提出这个观念。
说起来,现在大家理解的“格物致知”是朱熹总结的,大意就是先知后行,把知和行分开,这个理论最大的弊端在于给了不能胜任的官员一种借口,即我没做好官,是因为我知道的还不够,等我知道的够多了,我就能做好了。
而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则是将知和行放在一起,知中有行,行中有之,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也要重视道德的实践性。
当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不是没有弊端,因为这一理论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而踩在巨人肩膀上的张清远当然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他提出的这种“知行合一”的观念,不仅要求实践,更强调要重视客观知识的学习。
总之,君臣二人相谈甚欢,顾云齐从中听出了一些治国之道,内心对张林此人大加赞赏,想不到张林不光是写话本很精彩,竟然还善于思考和总结。